李清照的观念无论是放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她都是超前的,相比于别的才女,她的观念就决定她跟一般的才女不同。在个人文采上,她也是远远超越了一般才女,即使放在古代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她所学到以及创作出来的东西都是超越时代的,当一个才女拥有超越时代之才时,她就是千古第一才女了。
相比于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留下来的诗文传唱度要比她们高出很多,拿蔡文姬和卓文君来说,她们的名作只有《白头吟》和《胡笳十八拍 》这两个作品罢了,但是我们看李清照,无论是诗作还是绝句,她所流传下来的作品我们几乎都可以潺潺到来。
除了创作诗文,李清照和她夫君对古文物的研究也是非常宝贵的,她们夫妻二人创作了《金石录》,这个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用来研究古物的著作之一,在中国古文物的研究上,这本书的意义非凡,同时李清照个人所创作的《金石录后序》更是中国近代一大批史学家纷纷拜读的著作。
休夫举动意义非凡在自己丈夫离世后,李清照为了保护和丈夫一起收藏下来的文物,她选择再嫁给张汝舟,但是在后来发现张汝舟只是贪图自己手上的文物时,李清照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休夫。
在宋朝,女子胆敢休夫是被世人所不容的,可是为了保护和自己心爱之人收藏下来的文物,李清照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休夫,在当时,她的举动一定会给她招来牢狱之灾,可是李清照就是不怕,她更是敢于抛弃世俗的不容,其实她这种举动也是在侧面表达了她对男尊女卑这种观念的不服,我们要知道男尊女卑这个问题放在现在都存在于世界上很多地方,但是李清照在那个时代就敢于反抗,她这种行为是非常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当然她这种反抗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她的“千古第一才女”加分不少。
李清照的才华毋庸置疑,她流传下来的千古名篇有很多,而相比之下,蔡文姬、卓文君等流传下来的诗词名篇却很少,我们对她们印象比较深刻的,也就只是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或者是卓文君的《白头吟》。
而李清照的名篇,传唱度要比她们广得多。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奈;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憔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苦;更有“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的豪气。这些名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甚至成了小说名,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影响力可见一斑。做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大家应该都知道“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但是估计少有人知道这句诗是出自卓文君的《白头吟》吧。而相比谢道韫,或许我们也只知道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其他更多的,我们知道的也是寥寥无几。而与近代张爱玲、萧红作对比,张爱玲的小说艺术毋庸置疑甚是高妙,可是却也走不出局限,她的小说与李清照的词作相比涉猎不够广泛,并且她的小说从民国传到今天,波及范围和影响力也是比不上李清照从宋朝流传至今的诗词。
而萧红因为生病而早逝,留下来的作品较少,也是一大遗憾,她的名气也自是比不上李清照。同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爱好收集古文物,在收集的同时,两人还合作《金石录》,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评论独具卓识,对中国古文物的研究活动起着强烈的推动作用。
李清照个人所做的《金石录后序》更是成为历代史学家们考究的对象。其他才女著作的普及度较狭隘,而李清照诗词的普及度更广,并且她对中国古文物的研究有着杰出贡献,这便是她的风头能盖过其他才女的最大原因。
李清照,她不只是一个热爱诗词、贪图儿女情长的小家碧玉形象,更是有着远大抱负与理想的巾帼英雄,这一点又让她的人格魅力升华了一个档次。
因为李清照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很多作品都是经典,在中国历史文学界的女性人物中,没有人能超过她。
首先,李清照的家庭出身不同于普通人,她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是苏轼的弟子,母亲是当时状元的女儿,李清照从小便受到父母文学方面的熏陶,喜欢读书写字,更擅长写词,在这种家庭长大的李清照有着坚实的文学基础,并且内心世界对文学有着丰富的理解,在那个时代非常难得,可以说李清照从小就是一个小才女。
李清照成年后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当时被誉为一代才子,和李清照算是门当户对了,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但在当时宋朝正处于政局动荡时期,国家危难当头,金兵大举南侵,赵明诚此时却出城逃跑,令李清照悲愤,更怨恨他的懦弱,于是写下了千古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作为一个女人,她不畏强敌,有着项羽那种英勇不降的气概,毫不输给男人,与她临阵脱逃的丈夫真是有着鲜明的对比,在那个时代,没有哪个女人会像李清照一样,充满着那么深厚的爱国情怀,能与国家共存亡,这样的爱国精神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其实”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号不单单只是说她”才“字,因为她的人生除了诗情画意之外,她的骨子里更透露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此说来,称李清照为“千古第一才女”一点也不为过。
虽然古代的才女很多,但是李清照对比她们来说更有才艺,写的词也非常的震撼人心。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李清照的性格,古代的才女虽然很多,但是真正的有李清照的勇气的,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