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两次湖广填四川吧,“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因战乱导致人口减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一场移民填川的运动。由于移民中湖广人所占比额最大,最具代表性,故将这场大迁徒俗称为“湖广填四川”。历史上有过两次“湖广填四川”,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另一次发生在明末清初。
南宋后期,因四川成为抗蒙的主战争,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中,到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全省在籍数只有61万人,不及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660万人的1/10,导致四川盆地大量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这就为“湖广填四川”奠定了基本条件。元至正十七年(1937)随州人明玉珍率20万湖北人进入四川,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故史书上有“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后,湖北战乱不休,大量湖广人,特别是麻城人陆续迁川”的记载。这就是“湖北填四川”的开始。明洪武四年(1317),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朱元璋便从两湖还有广东大量移民入川开荒种地。是谓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据考证,迁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数代或数年后入川的人口。至此,湖广人已成四川的土著。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的人口已上升到146万。
岁月在历史中溜走,随着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和清军入关,四川再次遭到浩劫。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占成都,就下令屠城三日。死难的人数,《鹿樵纪闻》说是17000多人,《蜀碧》也说前后杀数万人。另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一文,也说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多万。清初,吴三桂叛变,派遣将领王藩屏入川播乱,“蹂躏六年”,川民“皮穿髓竭”,对本已凋敝不堪的四川,无疑是火上浇油。以至于最权威的《清史稿》卷120载: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孑遗者百无一二”、甚至是“靡有孑遗”。据史书记载,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时,全省在籍人丁仅存16000余,按一丁五口计算,约合8万人(一说62万人)左右,四川人口位列全国倒数第三位。四川的省会不得不移至阆中。清康熙十年(1671年)朝廷准许“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屯垦者,准其入籍。”于是湖广流民大量拥入四川。这次大规模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据估算,四川合计接纳移民共达623万人,占是年四川总人口的62%。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是谓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经过上述两次移民运动,四川居民大多是明初、清初外省移民的后裔了。
两次湖广填四川三峡大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