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天牛又名粒肩天牛。是多种林木、果树的重要害虫,对毛白杨、苹果、海棠、桑、无花果等为害最烈,其次为柳、刺槐、榆、构、朴、枫杨、沙果、梨、樱桃、山核桃、紫荆。被害后,生长不良,树势早衰,木材利用价值降低,影响桑、果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4~46毫米。体和鞘翅黑色,被黄褐色短毛,头顶隆起,中央有1条纵沟。上颚黑褐,强大锐利。触角比体稍长,顺次细小,柄节和梗节黑色,以后各节前半黑褐,后半灰白。前胸近方形,背面有横的皱纹,两侧中间各具1个刺状突起。鞘翅基部密生颗粒状小黑点。足黑色,密生灰白短毛。雌虫腹末2节下弯。
卵
长椭圆形,长5~7毫米,前端较细,略弯曲,黄白色。
幼虫
圆筒形,长大时长45~60毫米,乳白色。头小、隐入前胸内,上、下唇淡黄色,上颚黑褐色。前胸特大,前胸背板后半部密生赤褐色颗粒状小点,向前伸展成3对尖叶状纹。后胸至第七腹节背面各有扁圆形突起,其上密生赤褐色粒点。
蛹
纺锤形,长约50毫米,黄白色。触角后披,末端卷曲。翅达第三腹节。腹部第一至第六节背面两侧各有1对刚毛区;尾端较尖削,轮生刚毛。
【生物学特性】
河北2~3年1代。南北各地的成虫发生期有迟早差异。河北保定为6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虫老熟后,在6月中下旬化蛹最盛。成虫7月中为羽化高峰。成虫产卵期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卵期为10天。蛹期26~29天,成虫寿命平均55天,产卵延续期为45天左右。成虫必须取食桑、构、柘等桑科植物嫩梢树皮,才能完成发育至产卵。昼夜均取食,有假死性,极易捕捉。成虫取食5~7天后,交尾产卵。产卵前先用上颚咬破皮层和木质部,呈“U”字形刻槽,卵即产于刻槽中,刻槽深达木质部,长12~20毫米,平均17毫米,每槽产卵1粒。成虫昼夜产卵。1个雌虫1天能产卵1~10粒;每雌虫1生平均产卵105粒。卵多产于径粗5~40毫米的枝干上,以粗10~15毫米的枝条密度最大。初孵幼虫先向上蛀食10毫米左右,即调回头沿枝干木质部的一边往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如植株较矮小、下可蛀达根部。幼虫在蛀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向外咬1圆形排泄孔,粪便即由虫孔向外排出。幼虫一生蛀道全长在毛白杨上平均超过5米,排泄孔数3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