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话。这与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秦汉以来,不断有北方居民南迁。西晋末年的永嘉丧乱,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迁,大量人口沿汉水流域南下,渡江到达洞庭流域,这次大迁徙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乱,曾使“襄邓(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贵族)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①北方居民迁徙规模大,人数多,地域集中,使其语言不仅难以被本地土著语言所同化,反而给当地土著语言以巨大的冲击,这是常德话与北方话产生亲缘关系的历史渊源。另外,从唐朝至南宋末年,澧朗二州(今常德)一直归人以荆州(江陵府)为中心的政区,客观上促使了常德话与北方话的交流、融合、同化。可以说,常德方言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北方话的浸润、冲刷,最后终于与之融为一体。尽管明清以来,大量的江西居民迁至常德,但由于规模较小,地域、时间不够集中,因而并没有对常德方言产生大的冲击,最终被常德方言所同化。
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文化的繁荣,社会生活的不断开放,特别是广播电视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普通话的逐步普及,也促使常德方言不断地向普通话靠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明显缩小;二是城乡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如许多字的旧读音与普通话读音并存,出现了大量的文白异读、新旧异读现象,有些旧读音在青少年的口语中已经消失。许多方言词也正在被普通话的词所代替,如自行车正逐步取代“单车”“线车”。随着社会的发展,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小,这是不容置疑的总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