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免抵调库计划

2025-04-18 23:24:4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免抵调库是指对因实行"免、抵、退"税办法而减少的增值税收入,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由国库部门同时办理调增增值税收入和出口退税,从而避免和减少该办法对地方利益和税收收入影响的政策简称。

免抵调库并非想调就能调的,它主要受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央财政的出口退税指标,因为免抵调库收入作为中央财政一个划出,是每年出口退税指标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免抵调库受限于地方本身拥有的免抵数存量,即所辖企业历年累计产生的免抵税额。

具体操作由企业所辖税务局进行,但中间横跨中央财政到地方基层税务局,涉及财税、税务多个层级和部门,申请、核准、调拨多个环节。

企业"免、抵、退"税额=企业出口货物离岸价 X 汇率 X 出口货物退税率,如"免、抵、退"税额大于期末留抵税额,则:应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

"免、抵、退"税额与期末留抵税额差额调库。如"免、抵、退"税额小于期末留抵税额,则: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免抵税额=0。"免、抵、退"税额与期末留抵税额差额继续留抵。

扩展资料:

为确保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顺利运行,今年初我局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4年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税额调库工作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国税发明电〔2004〕8号),规定对生产企业2004年1月1日以后出口的货物,要根据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口岸电子执法系统003数据)计算并办理免抵调库,同时规定年底前要对已先行办理免抵调库手续的税款进行核销。

从目前的情况看,随着生产企业收集退税单证时间加快,“免、抵、退”税工作已走入正常轨道,鉴于此,为做好按003数据已办理免抵调库的核销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自2004年11月1日起,各地不再按照003数据计算办理免抵调库。各地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管理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2〕11号)及其他有关规定,在单证齐全的基础上,做好免抵调库的审核、办理工作。 

二、对2004年11月1日以前已经依据003数据办理的免抵调库,原则上应在2004年12月31日以前办理完核销,少数不能在年底以前核销的,也必须在2004年度清算期结束前核销完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免抵调库

参考资料来源: 国家税总局-关于生产企业免抵调库有关核销问题的通知

回答2:

简要地说,免抵调库是指对因实行"免、抵、退"税办法而减少的增值税收入,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由国库部门同时办理调增增值税收入和出口退税,从而避免和减少该办法对地方利益和税收收入影响的政策简称。

免抵调库并非想调就能调的,它主要受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央财政的出口退税指标,因为免抵调库收入作为中央财政一个划出,是每年出口退税指标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免抵调库受限于地方本身拥有的免抵数存量,即所辖企业历年累计产生的免抵税额。

具体操作由企业所辖税务局进行,但中间横跨中央财政到地方基层税务局,涉及财税、税务多个层级和部门,申请、核准、调拨多个环节。

扩展资料:

免抵调库政策的来源

为了鼓励出口,国家对于出口企业的增值税有一个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就是“免抵退”政策,主要针对两类企业,一类是生产性出口企业,即自产自销出口,另一类是进入“营改增”后,部分服务出口的企业。

“免抵退”的概念,简要而言,就是企业的出口收入“免”征增值税,出口收入对应的成本“抵”顶内销收入,抵顶不足的“退”增值税。

企业在每期增值税的具体计算中,会有两个数字产生,一个是“免抵”数(非分别计算),一个是“退税”数。对于出口退税,百分百中央财政承担,同时其不统计进入地方税收口径中,即不形成收入的减项,对地方税收没有影响。

但是增值税的免抵数,对于地方收入,是一个隐形的损失,原本内销要征税的,出口免税了,一般来说,增值税免税收入对应的成本是不能抵扣的,而在这里抵扣了。

考虑到地方财政每年也都有指标压力,中央财政决定通过“免抵调库”政策对地方进行补偿,或者说对地方财力进行一个补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免抵调库

回答3:

免抵调库是指对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主管征税机关对生产企业在征税时计算免、抵税额,县级以上征税机关根据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批准下达的“免、抵”税数额调整税收收入。

调整的具体办法是:按“免、抵”税数额同时增加“免、抵调增增值税”和“免、抵调减增值税”两个科目的数额,并将免抵调增增值税的约定比例部分由中央国库划入地方国库。

扩展资料:

免抵税额计算:

(一)计税依据 “免、抵、退”税办法按照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乘以外汇人民币牌价计算“免、抵、退”税额。

(二)一般贸易的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 现行“免、抵、退”税办法,执行税法规定的退税率,并按照出口货物的离岸价计算“免、抵、退”税额,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不予免征、抵扣和退税的税额)

其中: 当期出口货物不予免征、抵扣和退税的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增值税条例规定的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口免抵退税

回答4:

简要地说,免抵调库是指对因实行"免、抵、退"税办法而减少的增值税收入,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由国库部门同时办理调增增值税收入和出口退税,从而避免和减少该办法对地方利益和税收收入影响的政策简称。要全面理解免抵调库概念,必须首先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1."免、抵、退"税办法影响企业应征税源,进而减少税收收入。根据"免、抵、退"税办法的规定,"免、抵、退"税中的"免"税是指对企业出口货物免征本环节应缴的增值税;"抵"税是指对企业出口货物中包含的进项税金在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款中予以抵顶;"退"税是指当企业一定时期内应抵顶的税额大于应纳税额而未抵顶完时,经主管退税机关批准,对未抵完的予以退税。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企业,由于其出口货物的应缴税金免征,并且出口货物所包含的进项税金要在内销货物的应纳税款中予以抵顶,因而相比不实行"免、抵、退"税办法时,企业在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时计算的应缴税金势必大大减少,企业直接申报缴纳的税收收入也就相应减少。企业出口货物占的比重越高,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后减少的税源和收入也就越多。增值税收入减少,随之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也相应减少。
2.免抵调库政策旨在对因免、抵减少的收入进行基本准确的核算统计。通过对免抵额进行比较规范、准确的核算统计,并据此计算对税收收入以及地方利益的影响,是免抵调库政策出台的首要目的。根据"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具体操作时,由于企业出口货物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及其包含的进项税金难以准确划分,因此在实际执行中,企业的"免抵"额并不是分别计算"免"税额和"抵"税额后相加得出的,而是通过"免、抵、退"税总额与企业期末留抵税金的比较,先计算应退税额,而后再确定免抵额的。如不考虑免税购进原材料和上期结转等因素,免抵额的计算原理大致如下:
企业"免、抵、退"税额=企业出口货物离岸价 X 汇率 X 出口货物退税率
如"免、抵、退"税额大于期末留抵税额,则:
应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
"免、抵、退"税额与期末留抵税额差额调库。
如"免、抵、退"税额小于期末留抵税额,则:
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免抵税额=0。
"免、抵、退"税额与期末留抵税额差额继续留抵。
按上述原理计算出的免抵额,基本上就是如不实行"免、抵、退"税办法企业应该申报的税源和上缴的收入。当然,由于征、退税率不完全相同,免抵额与实行征退税办法时的应征税额会有些差异,但不会很大。
3.必须在有出口退税指标的情况下国库才可以办理调库。考虑财政承受能力,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一直受指标的控制。由于免抵调库同时调增增值税收入和出口退税两个科目,因调库增加的出口退税是退税总额的组成部分,因此调库的数额也就相应受到了退税指标的制约。当出口退税总指标有限时,调库增加就意味着外贸企业退税的减少,出口退税对促进企业发展和外贸增长的作用就降低。所以,近两年也出现了由于免抵调库增加而加大财政收入规模的情况。(来自中国税务网)
1/8
1. 免抵税额=免抵调库数
2. 如先征后退,先征的部分地方有25%分成,免了,抵了,是中央的政策,中央应该买单,不能影响地方收入,否则地方政府支持外向型企业的发展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3.月末根据《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中计算出的"免抵税额"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4. 差额就是留抵税额,但是这个数在报表上不会直接表现出来(下期增值税主表13栏-15栏即是)

回答5:

  免抵调库是指对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主管征税机关对生产企业在征税时计算免、抵税额,县级以上征税机关根据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批准下达的“免、抵”税数额调整税收收入。
  调整的具体办法是:按“免、抵”税数额同时增加“免、抵调增增值税”和“免、抵调减增值税”两个科目的数额,并将免抵调增增值税的约定比例部分由中央国库划入地方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