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议程设置的本质如何体现

2025-04-20 01:22: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执政满一周年之际,美国媒体在长期的观察后对他的个人特点和执政风格进行了十大盘点。

一、 不喜欢被贴上标签

奥巴马曾承诺他的政府将是超越种族、党派和意识形态的。然而,包括美国政策研究院在内的一些观察家已经公开称之为“脚踏两只船”的政府。

人们很难界定他到底属于哪一种政治派系和执政风格,而他本人则表示,如果非要贴上标签的话,那么或许务实主义比较合适。总之,在奥巴马那里,所有的政策和结盟都要因时因地而异,而不是基于某种信条。对此,有批评人士称这是一种狡猾的做法。

二、 第一反应通常都不是上上策

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奥巴马的长期密友、极端黑人种族主义牧师赖特曾发表过一段抨击美国白人的言论,遂在美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奥巴马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直到他本人深陷争议并意识到这个事件已经影响到他的竞选胜算了,才不得不在一次演讲中向公众做了解释,平息了选民的愤怒。

去年圣诞节美国发生炸机未遂事件时,奥巴马正和家人在夏威夷度假。事发后整整3天时间他都没有公开露面,他的最初想法是低调处理,以免煽动其他潜在的恐怖分子。但随着事件的不断升级,奥巴马终于在第10天才做出回应:宣布为该事件承担责任,并狠批美国反恐机构。这一强硬姿态帮他获得了不少美国民众的支持。

三、从不莽撞行事

每每遇到问题,奥巴马都不愿凭直觉和本能做出反应,而是更倾向于借助信息和情报。他先要了解到所有的事实,然后再从各个角度寻找线索。

今年年初,当被问及为何对于美国国际集团向员工派发高额奖金一事迟迟没有回应的时候,他告诉记者说:“我希望在说话之前知道我在说什么。”

众所周知,奥巴马不仅从来都要使用演讲稿,而且在记者招待会上甚至还要借助自动台词提示器。

虽然不会再像前任小布什那样因鲁莽行事而招致批评,但人们还是禁不住怀疑,奥巴马是一位果敢的领导人,还是个举棋不定的决策者?

四、有些缺乏激情

有的时候,总统看起来态度冷淡,拒人千里。

在私人聚会上,奥巴马总是表现得亲切而又风趣;可一旦当一个批评性话题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不论是企业的高额奖金还是索马里海盗,他从不使用人们喜欢的那种语调。

即便他偶尔也会说自己有些疯狂,但他看起来并非如此。

五、轻松完成向总统的过渡

尽管很多人指责他过于年轻和缺乏经验,但奥巴马却几乎是毫无困难地坐稳了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位置。局外人完全感觉不到他作为一名新人可能出现的任何紧张情绪;业内人士称他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有条不紊。

六、率直而谦逊

还记得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政治广告《美国的早晨》吗?从他当选总统的第一天开始,美利坚合众国仿佛像迎接第一道晨曦那样迎来了充满希望的全新开始。但奥巴马则截然相反。

当前参议员达施勒因税务问题而被迫退出卫生部长的提名时,奥巴马脱口而出“我搞砸了”。这句坦白恐怕是他执政第一年里人们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

他曾在欧洲的领土上告诉欧洲人说,美国“并不是总能够提供最佳答案”,“各方都需要妥协,其中包括美国”。这个在世界舞台上的谦逊表现使奥巴马颇受好评,而且也成为这位美国总统的标志之一:他强调与盟友的合作而不是发号施令。

七、时时“育人”

作为人类学家之子和哈佛法学教授,奥巴马在竞选期间给人留下了一个雄辩者的形象。现在他已经转型成为白宫客座教授,或者说他更像是一位教授型总统。

不论是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为反恐政策辩护,还是在西点军校阐述阿富汗新策略,人们可以看到这位领袖似乎更喜欢教育人而不是劝说人。

八、优秀的调停者

奥巴马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是一个热心而又娴熟的调解人。

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他协助解决了各方有关下届北约秘书长人选的争端。在伊斯坦布尔,他的斡旋使土耳其和美国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他的迂回外交使与会方最终达成了一个有限减排的协议。

九、鹰派与鸽派兼容

他宣布放弃引发美俄紧张关系的东欧导弹拦截计划,摒弃布什政府时期对于恐怖嫌犯的严刑拷问,并几乎已经不再使用“反恐战争”这一词汇,以至于前副总统切尼指责他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表现得十分软弱。

但同时,他宣布增兵阿富汗,在新的武器削减条约问题上与俄罗斯据理力争,就伊朗核问题拟定新一轮制裁。

十、害怕失去自由和私人空间

要问奥巴马目前最大的两个烦恼是什么,那恐怕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保镖、随从与特工,以及24小时运转的新闻媒体。特别是奥巴马全家具有的不同寻常的全球效应,使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着其他人的神经。

奥巴马在传记中曾抱怨道,他几乎不可能在自然状态下生活。但为了弥补这些,他也在做着顽强的努力:坚持使用黑莓手机、每次旅途中尽量带上两名密友、保持周末打高尔夫球的习惯 美国媒体对奥巴马的“偏爱”

  11月6日,奥巴马意料之中而又出人意料地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意料之中”是因为美国主流媒体早就预见奥巴马胜出;“出人意料”是因为在结果出来之前,除了美国媒体,恐怕全世界,包括美国黑人本身,对于奥巴马是否真的当选仍没有足够把握。

奥巴马在当选之后感谢了许多人,但有一个角色,对他的胜利可说是居功至伟的,那就是美国的主流媒体,它经常在关键之时为奥巴马坚定背书。

  在“新闻”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中,客观性,换言之,无偏向性,应该是新闻的最重要的本质和要素。然而,美国主流媒体却往往在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对新闻的误解和歪曲。

  在大选结果出来之前的一周内,美国知名记者MichaelSMalone在其ABC网站的专栏中就撰文批评美国主流媒体对奥巴马的“优待”——媒体是如此偏爱他,先是无情地抨击他的党内初选对手希拉里,然后是苛刻地对待麦凯恩。他认为,也许媒体厌烦了共和党八年的管制,所以对民主党有所偏爱,但这不应该影响对这场选战进行客观的报道。但很遗憾,主流媒体总是有意无意地“放奥巴马一马”:一直未认真核查奥巴马的经历,经常低调处理他的负面新闻,例如早期吸毒细节、与左翼激进分子的交往、其妻子滥用药物的事实,以及其支持者用“米奇老鼠”登记选民资料意图骗取选票的行为。同样的,在对是否有行政经验的问题上,媒体总是强烈质疑当过市长和州长的佩林缺乏治国经验,嘲笑她在外交问题上的无知,致使麦凯恩团队责备他挑了佩林作副手。但是,对于奥巴马甚至从未有过类似行政经验、外交经验等等治国基础经历,却轻轻带过。其实,论资历,佩林的行政治理经验绝对不比只当过两年国会参议会员的奥巴马逊色。

  中国亦有媒体评论认为,美国主流媒体对奥巴马的偏爱是一个典型的新闻偏见行为。媒体显然用了双重标准来看待大选中的两个被选举人。

  其次,在这次美国大选中,媒体除了偏爱奥巴马本人,对他的执政理念也是宠爱有加,同时也玩起了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花样:“变革”被形容成改变美国现状的最佳办法,尽管有人指出奥巴马的良策太过理想:减税虽然缓解短期的痛苦但只会增加更多的国家赤字,伊拉克近期撤军很难实现,“黑人总统”将增加国安负担。而想法实际但稳重的麦凯恩被形容成“保守”。传媒巨人默多克曾指出,如果奥巴马当选,政府和国会都将被民主党控制,这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尤其是经济复苏来讲并不是一个好事。但是,这些声音都被掩盖了。

  美国媒体在总统选举中的偏见由来已久

  笔者曾于2002年至2005年在美国攻读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对美国的新闻偏见进行了浅显的研究,结果发现这居然是美国新闻行业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美国有许多新闻学者研究“新闻之偏见”,他们关注新闻的职业性与公众之间的微妙关系,认为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美国新闻从业人员总是事先会有一个报道计划。他们会不自觉地传输一些不正确的信息,报道一些具有攻击性的新闻,带着类似种族歧视的偏见,或是高度张扬报道者本人的想法和先入为主的观点等等。整体而言,美国新闻界谓之上述种种为“非主观报道”和“大众传媒之偏见”。

  对于美国许多电视与广播的研究者来讲,偏见是一个很常见的研究课题。而很有意思的是,这个研究课题总是与党派之争的政治性课题,尤其是美国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挂在一起研究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研究者是通过一个新闻故事,一个媒体对于党派平衡的程度来判定这个媒体是否偏向于共和党或是民主党,这也说明,媒体偏见多产生于总统选举的过程中。当然,从科研的角度而言,这种研究本身也许就带有倾向性,所以,也有研究者认为更应该从选举之外的个案中来寻找偏见的根源。

  最早的关于媒体自由主义偏见的研究个案来自于著名的1968年的总统大选。1968年,8年前因不敌明星般的肯尼迪而落选的尼克松卷土重来,然而,媒体一如8年前的刻薄,再次不愿放过他:反对他和支持他的言论比率在著名的ABC上是9:1,在NBC是10:1,在CBS竟然达到了16:1!尼克松的公众形象因此而得到比较彻底的定性,其选举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即使1960年媒体左右公众的能力还未得到明显体现时,媒体也会利用自己的技术工具对自己不中意的选举人“使坏”。1960年,尼克松首次参选,对手是肯尼迪。

  美国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总统选举的电视辩论(美国《纽约时代》认为这场电视辩论也让电视取代报纸成为了美国政治生活中,尤其是选举事件上最重要的沟通媒体,事实看来也的确如此),事后尼克松的幕僚指责负责转播的CBS电视台,在灯光布置、辩论姿势等现场布置上严重损害了尼克松的形象:两周前因脚伤曾入院治疗的尼克松由于现场灯光正对着的时间太长,同时又是因为站着辩论,显得一脸病容,表情痛苦,与年轻倜傥的肯尼迪相比,的确是形象不佳,尽管当时有评论说“如果听广播,肯定会被尼克松打动,可如果看电视,当然会选择肯尼迪。”事后,负责论坛转播的CBS又推出了自己的民调,推算出有400万的选民声称会受到这场电视辩论的影响而决定自己的最终投票,而其中72%决定投肯尼迪。结果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入住白宫。

  美国媒体新闻偏见的三种成因

  导致新闻偏见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有些是新闻记者本身无法控制的;但有些却是自己造成的,特别是当新闻记者制作其报道的计划时,容易显示出记者本身所持有的主观性。一位在CBS工作了28年的记者GoldbergBernard曾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偏见:看媒体是如何歪曲事实的!》,在书中,他强烈遣责“CBS的左派倾向在许多报道中形成了显而易见的偏见。这些偏见毫无疑问歪曲了事实并误导了公众”。

  笔者认为,美国媒体偏见有三种成因,一是因为媒体的公众功能性:用媒体议程设置来掌握公众话语霸权;二是因为美国新闻记者中左倾的自由主义传统;三是因为媒体轻易不敢招惹的“政治正确”。

  美国媒体议程安排一般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媒体自身的兴趣点、公众的兴趣点以及公共政策的导向。大多数媒体的议程会兼顾二者或全都兼顾。但是,较之40多年前媒体以比较民主公正的态度关注公众的观点,现在媒体的议程设置更多地关注那些公众事件的相对重要性,即哪些事件更能引起公众关注,而不是公众到底会产生一些什么想法。

  有学者研究表明,从1968年起(正是这一年,由于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的出现,电视成为候选人与美国公众沟通的最重要的渠道),尝到甜头的美国媒体开始在选举过程尝试用自己的喜好去左右公众的喜好。最近虽然有研究表明它们是在相互影响,但是,媒体对公众的影响远大于公众对媒体的影响,甚至一些有倾向性的媒体是在完全歪曲事实。

  当然,也有媒体不能左右公众、反而还不得不被其观点和倾向影响的时候,特别是当媒体与一些特殊团队“相处”时。例如基督教联盟,是美国一家极富影响力的政治性团体,在过去的20多年中,这个团体可以说是颠覆了媒体与一般公众的关系;同时,这个团体还印刷报纸重新组织这个团体的议程、演说和言论。

  这种偏见还与新闻记者本身的政治倾向有关——这是导致偏见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项对新闻记者的政治倾向的调查,当时有54%的记者描述自己是左倾,19%的记者描述自己是右倾,而且从1964年到1975年期间,至少80%的记者投票选举民主党。有学者表明这种现状在20年后的新世纪也并没有什么改变,而且似乎所有的媒体议程都迎合着民主党的喜好。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这一点又得到了充分证明。

  此外,有学者指出,这些选举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极大地被新闻故事陈述者的言辞所左右,无论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影响,因为他们会制造出一种“修辞螺旋”,即有倾向性地不断地选择一些具有极强说服力的词语、句子、细节,甚至点明自己的观点来写作整个新闻故事,从而使公众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开始“一边倒”。

  除了政治偏见,新闻媒体还有种族偏见。研究者们还将这种偏见的研究扩展到对性别、少数人群以及低收入人群的新闻报道之上,研究表明这些新闻存在明显的偏见,并且这些偏见大多是因为报道者本人并非来自这些群体,相反,那些有关精英的报道却要丰富得多。

  最后一个导致偏见的因素与上述两种原因有所不同,因为这可能是无法由媒体或记者本身所控制的,即“政治正确”。“政治正确”指的是公众言论在自由问题、种族问题、性别问题、道德问题(例如堕胎和同性恋)等等意识形态领域要保持与传统或政策导向一致,即人人是自由与平等的、不能随意指责有色人种、不能有性别歧视、反对堕胎和同性恋等等。如果违背了上述原则,则很有可能引起公众的反感。今年10月20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指出,奥巴马就是种族问题的受益者,从初选以来,他就把与他政见不合的人归为种族主义者,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攻击别人,别人却无法攻击他。这个令他不能被攻击、尤其媒体不能公开质疑的原因即是“他是一个黑人。”(其实,在美国,说一个黑人是“Blackman”亦是不妥当也是很少说出口的。因为Black是一个贬义词,公众用语一般是“AfricaAmerican”)。

  1999年,学者们研究公众对媒体偏见的认知程度,结果发现公众认为媒体的自由主义偏见在过去的三个总统选举过程中有越发严重的趋势。2003年美国一家权威的调查机构(PewResearchCenter,2003)发布报告显示,美国公众对其媒体强烈不满,责备它们信息不准确,态度傲慢,有政治偏见,记者们凭喜好先入为主。公众开始认识到,新闻媒体的偏见不是来自于选举人本身所附带的偏见——如果在这些报道中,这些选举人给公众一种偏见认知的话——而是来源于带有偏见性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