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至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基于此,刘歆请立古文经《毛诗》、《左传》、逸《礼》于学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对,刘歆离开京都.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平帝时,立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经学对抗.东汉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即位后,倡今文,废古文.谶纬之风影响了东汉经学的今古两派.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压倒今文经学,著名古文经学大师如大卫宏、贾逵、马融、许慎等,以学术取高官.或有门弟子几千人,势力极盛.古文经学斥责今文经学附会谶纬的妖妄,强调文字训诂对于治经的重要性.为了准确解释儒家经书,古文经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作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撰为著述,如齐歆认为“六书”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法则,扬雄著《方言》,许慎著《说文解字》等,皆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至今仍为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钥匙,受到学者的重视.至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之说,综合两派,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代,太宗诏使国子祭酒孔颖达统一异说纷纭的南北经说,撰定《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使明经取学者屏弃今古文的门户之见,自出亲意,宋人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遂成为“宋学”.明代经学衰弱,少有建树.直至清代,乾嘉学者所用方法,称为“汉学”、“朴学”,无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皆与古文经学为近.惟常州学派上承汉代的今文经学,依据《公羊传》及董仲舒、何休等人著作,借阐发孔子“微言大义”表达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态度,影响及于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思想家.古人以后,经学今古文之争遂告结束.然作为不同的治学方法与对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态度,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影响并未结束. 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历经秦火战乱,汉初儒家经典大都无先秦旧本.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 籀文字写成的经籍.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迨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