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托管有生命力吗?

2025-04-19 02:38: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土地托管有没有生命力,取决于服务主体的定位。

首先,会不会与民争利?

嘉祥县供销社主任胡立元说,服务圈主体“姓农”,农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不变,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供销社纵横联网社会化服务,联地、联农、联利,服务圈就能在田间地头扎下根。

资料图

按规定,县级社注资成立农业公司,参股服务圈30%股份,农民合作社成立联合社,持股70%,这意味着供销社持小股、农民持大股,增收大头给农民,做到“为农”;服务圈明确农资供应、统防统治、融资担保等6项职能,做到“务农”,避免了“非农化”“非粮化”现象。

马海村村民马福秋的土地托管合同约定,他将2.7亩地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收取一定的服务费,负责全程作业,种子、农资价格低于市场价10%,收获的粮食全部归他支配。“种什么、怎么种,农民说了算,收益还是自己的,又省心省力,咱心里踏实。”

东王庄村依托合作社“股份式”土地托管,实行“保底+二次分红”,农民分红比例占到40%。村支书单新民认为,土地是农村的稳定器、蓄水池,农民进可打工挣钱,退可守地务农,这样的托管才能稳定。

其次,市场认不认可?

托管把农民联合起来,有了市场话语权,促进了农业“接二连三”。万张为农服务中心托管2万亩地,年初一家外地面粉企业找上门来,统一供种、供肥,订购来年的小麦,每斤价格比市场高近1毛钱。马留绪感叹:“服务圈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资源,要不是有规模效益,哪能有底气接这样的订单。”

不仅农民挣钱,供销社也得有效益。胡立元说:“能生存才可持续。我们主要挣的是服务费,集约化经营节本增效一块,农资差价一块,再一个就是托管费。”比如在粮食烘干环节,一台烘干塔,每天可烘干粮食近200吨,每吨收益120元左右。一季小麦可盈利近20万元;一季玉米,可实现纯利润70多万元。

资料图

马海村土地托管两年,村集体经济有了零的突破。马有信说:“以前村里装了路灯,却交不起电费。如今,每年村集体有两三万元的收入,能给村里干不少事。”

记者调研了解,土地托管进一步推广也面临难题:

一是用地难。基层干部反映,在农业服务主体用地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建一个为农服务中心一般需要20亩地,现在地方用地指标“金贵”,拿出来干农业不容易。建议将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用地需求纳入到设施农业用地范畴,满足现代农业服务需求。

二是资金难。据统计,建一处粮食烘干型为农服务中心,要投资500万元左右,除了财政支持,更多资金靠自筹,有的基层供销社、合作社实力差,拿不出钱,又贷不到款。天成玉米合作社理事长薛改青说,去年建烘干塔,找银行申请150万元贷款,手续都交上去了,就是贷不下来,希望政策能落地。

三是服务能力待加强。人才、资金、装备、经营能力等是新型服务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整合好现有资源是个考验。基层干部说,比如人才,要让农业部门的大量农技人员参与服务体系,还需不断完善机制;再比如农机,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已有不少装备,如果为农服务中心另起炉灶再大量上新机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服务?滕州市供销社主任周茂林认为,下一步要将服务延伸到农产品加工领域,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增值,这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回答2:

土地托管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构成变化和农民的现实需求。
土地托管方式总体可归纳为全程托管、劳务托管和订单托管三种模式。
一是全程托管。托管方收取一定托管费用后,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管、售等系列服务。
二是劳务托管。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劳务项目委托给托管方承担,农户负责种子、化肥、农药、水电等全部农资投入。
三是订单托管。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某个时段的劳务项目委托给托管方,托管方按劳务项目获得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