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不管是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还是在正史中,一个武将在如何强大,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一场战斗的走向,反而一个计谋却可以,所以被张辽所杀是很正常的,我们先来聊聊太史慈的生平吧。
太史慈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片段,就是太史慈大战小霸王孙策,而且当时太史慈碰到的是带着江东名将韩当、宋谦、黄盖等人的孙策,但在这种情况下,太史慈依旧能够与孙策打的不相上下,足以证明太史慈的武力有多高了,毕竟他的对手可是小霸王孙策,当时孙策可是江东第一勇士啊。
所以能够与孙策战平的太史慈同样也拥有着江东第一勇士的称号,而后面随着孙策开始扫荡江东之时,太史慈也顺势加入孙策的“大家庭”,成为了他们的一员。
然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太史慈这个人一生中居然没有太多能够拿得出手的战例, 早期的太史慈名声并不低,因为有着太北海救孔融和大战孙策的事情在,很多人对他是充满期待的,然而投降了孙策以后,却好像不如以前了,哪真的是这样嘛?
其实问题就出在孙策以及太史慈本人身上,当时扫荡江东的时候,孙策过于勇猛,他虽然是一名诸侯,但同时也是一名战将,每次战事都要冲到第一线,这也让其他想表现的战将根本没机会展现自己,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都知道,江东那边的将士几乎都是在赤壁之战后才被世人熟知,后续也有了个江东十二虎臣的称号。
太史慈因为英年早逝(病逝),根本没有活到赤壁之战之时,太史慈临死时说的这句“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也是被很多人熟知,所以就算他的能力再强武力再高,也没有那么大的“舞台”给他展示的机会, 当然这是《三国志》中的记载,而《三国演义》中却不是这样的。
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是死在张辽手里,战斗的时间点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后,当时太史慈是跟着孙权一起攻打有着张辽镇守的合肥,但是张八百可能天生就是孙权的克星,在合肥的战场上,孙权屡次打了败仗,而太史慈也是跟张辽交手了一会儿不分胜负,后面因为乐进奇袭孙权,李典射死宋谦,双方这才停下战斗。
之后孙权和太史慈也是不得不兵行险着派了内应去城内想要来个里应外合,可惜计谋被张辽识破,太史慈被骗入城中身中数箭,最后还是陆逊、董袭两人将太史慈救出,不过虽然救出来了,但是伤势也过于严重,还是去世了。
所以说到底,太史慈要是单挑,整个三国里面还真没有几个能够打得过他的,但是三国到了后期几乎都是谋士军师的天下,想要以勇猛来战胜计谋,太难了,而且张辽本身也不是个好惹的人,虽然武力值不是顶尖,但统帅兵马的能力在三国里可是顶尖的,要不然也不会拿到五子良将老大的位置了。
张辽跟随吕布多年,知道勇不过吕布一样身首异处。所以后面跟曹操以后小心谨慎,熟读兵法太史慈谋略不及也。
这要得从关羽说起,为了突显关羽的武勇,先得突出庞德,突出庞德,老罗就安排陈武在濡须口之战被庞德斩杀,而陈武死于逍遥津,人头本应记在张辽头上,怎么办呢,就把前几年才病死的太史慈归到张辽头上,正好把张辽处理兵变的事例用上去,剧情就丰富了。老罗不喜欢武将病死,武将要死于沙场才是归宿,所有病死的都要拉出来挨一箭。所以张辽最后安排被丁奉射中腰,徐晃被孟达射中头,甘宁也被沙摩柯射中面门(谁要甘宁被老罗写射箭中乐进面门呢,一箭还一箭)。。。。算了,还是老罗说了算(陈武很冤,死哪不是死,被老罗写的和董袭葬在一起,阴间相守,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