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里说“碑,竖石也。”《辞海》中对于“碑”的解释是“长方形立石”,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碑”的解释大多是从形状上阐述,有时还兼以其用途。古代的碑用途有记载祭祀画面、描述事件、作为标记和指引等一系列作用。比如在攀登泰山时半路的摩崖石刻,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天门至云步桥之间,上面刻有五岳独尊的红色大字,彰显着泰山甲天下的独特地位。
我们印象里最常见的碑刻应当是墓碑了,但早在春秋时期,其实已经有所谓“碑刻”的产生。那时的碑刻,和后世的用途大不相同。
第一种用途:测量时间。
《礼仪·聘礼》记载曰:“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古人用石碑竖立在宫廷院中,借助阳光照射石碑后指示的方向辨别现在的时辰。这种用法和“日晷”有一些相似,但由于碑石的结构和日晷的指针不相同,相比指示时间的准确度也会相应下降一些。
第二种用途:系牲畜的固定物。
《礼记·祭义》记载:“
祭之日,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
”这里的“丽”意思就是“系”。用在祭祀场合时,“碑”也有一种别样的庄重与凝肃。皇帝盛装华服向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用牛羊为祭祀,这个时候如果有牲畜来回走动,势必会影响整场仪式的肃穆和秩序,那么“碑”的作用就非常显而易见了。碑样式古朴,底座雕有花纹,其上刻有文字,与整个祭祀现场相得益彰。更显得天意凛然不可违。
第三种用途:墓穴四角牵引绳索的工具。
在春秋之后,我们所熟知的,意义上的“碑刻”开始形成。人工雕刻而成的碑发展完善,石碑的材质也变得更加有利于人为雕刻,摆脱了之前的天然石块。到西汉时期,“碑”的主要作用就是刻字并且记载事件,它原本的用途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无论如何,碑刻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是不能被现代工业所取代的,具有巨大艺术价值的藏品。古人将事件或自己的情感诉求提笔于其上,是无论经过多少年也都历久弥新的人文关怀,不会被时间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