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拼音】: shí miàn mái fú
【解释】: 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举例造句】: 操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近义词】: 四面楚歌
十面埋伏是楚汉相争末期,著名军事家韩信分十路军队把项羽的楚军围在垓下,还专门针对项羽的骁勇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术,终于打败了项羽,逼迫项羽在乌江自刎.这个阵法一环连一环,内涵九宫八卦,无懈可击故称之为十面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