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扩展资料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谋取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在公有制基础上废除了剥削的互助合作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构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它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并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一般不会爆发为剧烈的冲突,可以经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进行调整,使矛盾获得解决。这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优越性的表现之一。但是原有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突出起来,迫使人们再去解决,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到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正是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得到克服的过程。
目前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或不发达阶段。这个阶段的生产方式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推动着人们去努力发展生产,而生产的发展又要求不断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从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由它的初级阶段或不发达阶段逐步地发展到高级阶段或发达阶段,然后再由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反过来又成为影响和支配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巨大能动力量。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既要重视物质文明的建设,又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
------------------------------
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呢?我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标志就是数字化。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标志就是工业化的建立,工业化主要表现在机械化,规模化和密集化,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数字化就是针对工业化而言的网络化,多样化和按需化。怎样理解这种数字化呢?我们倒推过来看,我们知道共产主义的一个要求就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这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只达到了富,却没有达到丰。而丰就是指物质产品不仅要多,而且要种类繁多,什么样的产品都有,这样才能够按需分配,才能够在分配的时候按照最终被分配者的要求得到相应的产品。既然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介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社会形态,而且达到共产主义的一个物质基础就是物质的极大丰富,那么社会主义生产就是在资本主义的以生产者为决定生产何种产品的基础上,逐步转换成以最终产品消费者为决定生产何种产品的生产方式,这就是所谓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