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文化不主张个性的张扬
谨小慎微,服从权威,与世无争,礼数严格,有形无形地培养了人们的权威意识和保守依赖的心理。中国人封闭的心态在性格方面也表现得很明显。中国人比较欣赏的性格特点是老成稳重,比如知足、忍耐、不冲动等,《三字经》、《增广贤文》等书中就能感受到中国人防备、封闭的心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缺少主动探索寻求解决办法的积极心态,抱着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坐以待毙。
2.工作强度和工作责任加大
过去那种“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民众对政府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越来越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这种责任与要求很自然地转移到公务员身上,要求公务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个人能力来应对压力和挑战,公务员如果缺乏忧患意识、不思进取,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出局。尤其是近年来,公务员改革中实行的竞争上岗制、问责制、公开选拔制等措施,给公务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机关人际关系
不少的报刊杂志曾经就机关的人际关系大做文章,或风趣幽默,或插科打诨,或严厉批判,机关中流行的潜规则是多数人不能迈过的一道门槛。不仅仅因为个别领导还存在家长作风,掌管了公务员发展的“尚方宝剑”,在更多的时候,和同事之间部门之间也存在讳言忌语的现象,深恐为只字片语担上不成熟、不世故的“美名”,断送自己的职业前景。想说的不能说,想干的不能干,而不想说的必须说,不想干的只能干,缺乏独特的人格,势必又会增添莫大的心理压力。
4.经济压力
公务员队伍提倡奉献和服务的宗旨,树立的是人民公仆的公众形象,这和传统思想中的官本位待遇有较大的出入。由于我国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家,公务员群体的待遇在商贸社会并不能挥洒自如,我们不难从公务员工资的清单上发现,其工资收入比起其他中上等收入的行业而言,通常也是比较羞涩的。许多领导干部就因为不能拒绝奢华的享受而深陷囹圄,对物质的必要克制是公务员群体健康生活的第一个门槛。
5.家庭压力
由于公务员队伍的特殊性,家人对公务人员的家庭期许值普遍较高,在现实生活中容易有亲朋好友找上门要求为其“帮忙”,许多公务员不堪人情压力,心理落差大;遇到特殊工种和某些特殊时期更加没办法和家人共同交流,家庭失衡的现象屡见不鲜。
6.职业角色压力
由于公务员执行公务时必须遵守政策性、纪律性、程序性,理性要求阻碍公务员的个性发展,公共责任挑战着公务员有限的个人能力,面临的服务群体是广大的老百姓,社会人群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和老百姓对公务员的角色要求日益提高,容易在工作交往中出现一些障碍。公务员的一举一动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对群众起着引导和榜样作用,这就需要公务员对人民有更强的包容心和更多的理解,这无疑也是带给公务员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7.职业成就压力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68年提出的需要理论至今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关注,其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公务员队伍中,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已经得到了保障,但由于公务员的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对后面三种需要的需要力量更加强烈。希望在自己的生活圈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我信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这些美好的愿望是公务员孜孜不倦的动力和源泉。党政系统竞争的特殊性导致公务员心理的自然封闭,激烈的群体竞争加大公务员的心理压力。要如何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同行业、同级部门之间出类拔萃?在心理健康调查中,一个政府公务人员一针见血地指出:“应该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人情世故要不要?上下级关系怎么处理好?这些问题随时在拷问着我们。工作中讲人情世故不合适,不讲人情世故难免背后被人指责,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现在干部工作要群众评议,干部选拔要搞民意测评或推荐,平时不考虑群众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到关键时候就有可能会被打低分。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不与上级亲近,很可能就会遭冷遇,晋升的机会就会比其他人少。”最主要的,由于公务员机制限制和竞争激烈的问题,千方百计考进了机关,从事的却不一定是自身感兴趣的行业,在职业生涯中容易陷入“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两难境地,这也是一个带给公务员群体较大心理隐患的原因。
8.社会配套机制不完善,公务员自身缺乏自我保健的意识
我国这些年在企业员工中已广泛运用社会心理学、销售心理学等知识,各类针对员工绩效的培训也如火如荼。但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公务员心理疏导这方面,更是一片空白,我国香港已经在政府机构设置了针对公务员的公益型心理疏导辅助机构,国外针对公务员的心理疏导就更加形式多样。在政府机构中新生的事物要被广为接受,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尤其是要摧毁以前脑袋中固有的陈旧观念,重新输入新鲜的理念,还有待于政府的优化意识。组织部门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但同样轻视甚至忽视了公务员的心理保健。公务员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承担着重大的公共责任,其心理困境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致使公务员的心理困境宣泄和疏导的渠道严重缺乏。帮助公务员走出心理困境,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政府和社会都责无旁贷。
公务员自身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更是讳疾忌医,大多数人人为地将自己包装起来,尽量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虽然也有不少人有倾诉心中烦恼的欲望,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平时酒桌牌桌上的朋友都忙着应酬去了,关键时候不见人;下级和上司面前不能太透明,怕造成不好影响;父母跟前不想说,因为他们不懂,有代沟;爱人和孩子面前也不能说,怕他们担心。经过权威机构调查发现:公务员心情特别苦闷时只有30.77%找家人倾诉;7.69%寻找同事倾诉;20.51%找朋友倾诉;43.59%采取其他方式排遣(有人直接表示一般会闷在心里),大多数人选择自己调节的方式来消除烦恼和压力。而心理学在我国还没有达到基本普及程度,所以,许多人根本不了解自我疏导和情绪调节的方法,容易累积而成旧病添新伤,成为又一个重要的心理疾患因素。
9.非理性认知方法产生的认知偏差
公务员在仕途上、工作中、生活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甚至遭受某些挫折和困难,如考核和奖惩不公、长期得不到提拔、上级和同事的不理解、难以适应现有岗位等。对挫折的理性的认知方法是,正视它,并积极地想办法去加以解决。相反,不理性的认识方法常常使公务员陷入某种认识误区,导致消极悲观情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