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蒙古旅游必吃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2025-04-19 17:45:5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羊杂
三料又分为主三料和副三料。主三料即心、肝、肺,又称“三红”;副三料即肚、肠、头蹄肉,又称“三白”。三料下锅时切成长条或细丝。三汤即“原汤杂碎”、“清汤杂碎”、“老汤杂碎”。 原汤杂碎:将羊杂碎洗净,下锅煮好,连汤带水一起品尝,味在鲜美清淡。清汤杂碎:先将洗净的羊杂碎氽一下,汤扔掉,再将杂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锅添水放调料煮开,味在细嚼慢咽之中。老汤杂碎:老汤即一锅汤稠入油、色酽如酱长熬不换的羊杂碎汤,用这种汤煮的羊杂碎,其味醇厚绵长,尽在汤里。三味说来很简单,凡青城专营羊杂碎的饭桌上都摆放着这三种佐餐之味:春意葱茏的香菜末儿,红灿灼目的辣椒面儿,洁白晶莹的食盐。食者可视口味自行调兑,去蒙古旅游必吃的特色美食当然不能少了它。
酸奶子
酸奶子是哈萨克、蒙古、维吾尔、回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奶制品。他们喜欢喝酸奶,并善于制作各种酸奶。到了夏季,酸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因为它既是营养丰富的补品,又是消暑解渴、助消化的良药。酸奶可以说是新疆牧区的“拳头产品”,家家户户都“生产”。其由于民族不同,制作方法也各有千秋。哈萨克族牧民制作酸奶时,一种是将牛奶烧开后,去其奶皮,对入引子,倒入皮制的口袋里发酵,另一种是不取奶皮子,对入引子发酵。前一种味较酸,而后一种味则酸甜,十分可口。蒙古族的酸奶制法与哈萨克族大同小异,不过他们配制酸奶的皮口袋特别大,主要是用来发酵取过奶皮子的奶子,这种酸奶喝不完之后,便成为制作奶酒的原料。居住在城市的维吾尔族和回族人做酸奶的方法不同于牧区,他们大都把牛奶放在大小不等的碗里发酵。牛奶烧开后,稍凉,倒人碗中,每碗再放入少量的引子,数小时后即成。讲究的人还在酸奶里放沙糖,吃起来更别具风味。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还喜欢把酸奶放在饭里,倒在汤里食用,让其发挥调味和助消化的作用,它也是去蒙古旅游必吃的特色美食。
奶豆腐
将奶放入器皿中发酵,将上面一层“卓口”取出后,再放入锅中煮沸将酸奶汤抛出,经多次搅拌后,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种型块,然后切成长条或小放块,在太阳下吹晒、晾干,即成为奶豆腐。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
榛子
榛子果仁酥香可口,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人们喜爱。果仁不但可以制作糕点、糖果等食品,还可以制作榛子乳和榛子粉等营养品。用榛仁榨出的食用油味香质清。
麻黄
去蒙古旅游必吃的特色美食之麻黄,它里面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极重要的药用价值。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诱发出汗、抗过敏等作用;麻黄挥发油有抑制流感病毒和解热镇静作用;麻黄定碱可降低血压;伪麻黄碱能利尿。在中医药中,麻黄全草入药,是一种极具价值的中药植物资源。
内蒙古黑木耳
黑木耳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被称之为 “ 素中之荤 ” ,在医学上可用来益气强身、活血、止痛。
沙枣
沙枣全身都是宝,沙枣面可烙饼、蒸馒头、做面条,还可作糕点、果酱、酱油、糖、酒和醋的原料。沙枣叶是猪、牛、羊爱吃的饲料。沙枣树树干质地坚硬,是优质木材,可制作各种木制品。沙枣树皮、花、果均具药理性能,树皮能清热凉血,花能止咳平喘,果可止泻镇静,而枣仁有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的功能,去蒙古旅游必吃的特色美食当然不能没有它。
蒙古奶皮
用牛奶制成。把奶皮取出,奶皮上撒上一层白糖,上面再叠上一奶皮,最后切成小块,吃到口里,美味无穷。奶皮,蒙语称“查干伊德”,“乌如木”、“乌日莫”。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把马、羊、牛和骆驼鲜乳倒入锅中慢火微煮,等其表面凝结一层腊脂肪,用筷子挑起挂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 蒙古语称“希日陶苏”,其味道独特纯香,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牧民招待宾客的佳品。黄油可以从奶皮子里提,可以从白油中提,也可以从鲜奶凝结出的油皮中提取。 若用鲜奶提取,要把奶放在一个筒状容器中,把一个一头带有圆板的棍子的带板子的那头放入牛奶或羊奶中,不停的上下搅拌,在搅拌了大约几百次之后,就会在奶的上方漂起一些白色的半固体,用筛子捞出白油,挤干水分,再经过提炼就变成了黄油。 若从奶皮子中提取,则要在奶皮子攒多以后,经过一夏天晾干,然后将其放入锅中煮,慢慢搅动,渐渐地就可以看见锅中分离出上下两层:上层黄色,下层白色,黄色的油脂便是黄油了。白色的叫酸油。若从白油中提取,则要将白油倒入锅中加热来炼取。将白油倒入锅中,用温火慢慢熬炼,用勺频频翻动,当水汽没有了,色泽呈微黄时,即制成。为防止炼得过火会带有煳味,在炼的过程中要加入一把阿木苏(什锦粥)一起炼,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取白油中的水分。炼过的阿木苏称为黄油渣。由于其油性大,酸度浓,可加茶饮用。若从鲜奶凝结出的油皮中提取,首先还是要用刚挤的鲜奶中撇出浮在上面的油层,然后倒进锅里,用温火加热同时搅动。待烧开后,黄油便会浮出,渣滓下沉,将黄油撇出,剩下的也是黄油渣,不过这种黄油渣非常的酸。 黄油营养极为丰富,是奶食品之冠,因为五、六十斤酸奶才可提取二斤左右的黄油,足见其珍贵。为食用方便,牧民常把黄油装在器皿或牛羊胃囊内。黄油具有增添热力、延年益寿之功能。寒冬季节人畜受寒冻僵时,常用罐饮黄油茶、黄油酒来解救。时至八月,人们把黄油装进羊小肚子将其保存起来,待食用时开启,由于不与空气接触,所以一尘不染,依然是新鲜滋润、绵甜可口,去蒙古旅游必吃的特色美食当然不能遗忘了它。
手扒肉
它是是红食中的一种。当地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手扒肉的做法是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调好的佐料吃。根据牧民的习惯,手扒肉一般用作晚餐。
鸿茅药酒
鸿茅药酒原产于清代乾隆四年。它是中医王天吉为治当地常发的风湿病、关节痛,采用祖传秘方制成的药酒。其酒味醇香,浓郁适口。由于鸿茅药酒疗效明显,驰名四方,后为清宫皇室所用,成为名贵产品。并有“南有茅台,北有鸿茅”的佳称。
发菜
内蒙古西部地区盛产发菜,被称为“发菜之乡”。用它可以做菜,烹制佳肴,同时也是馈赠亲朋的礼品。发菜的营养价值很高,与鸡蛋相比,它高于鸡蛋的蛋白质65%,热量将近两倍,碳水化合物达35倍。另外,发菜还有很高的食疗作用,对于高血压、肥胖症、佝偻病、气管炎都有一定的疗效,这也是去蒙古旅游必吃的特色美食之一。
炒米
蒙语叫“蒙古勒巴达”,意思是蒙古米。它是糜子经过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再兑上酸奶,白糖等搅拌,吃起来清香爽口,既解饿,又解渴,是别具风味的传统食品。
烤全羊
烤全羊是目前肉制品饮食中最健康最环保最绿色的美食了,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颇为适口,别具一格。 “烤全羊”是蒙古族用来招待贵客的传统名菜。此菜历史悠久。据传,早在几千年前,生活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人民已经开始用火来烧食猎取整只野兽,大草原人民特定的游牧生活方式,使这种食用方法延续至今。 马背民族的地道风味是烤出来的。等你进过了蒙古包,喝过了奶茶,双手接过热情好客的牧马人双手递过来的哈达!等你围着熊熊篝火,享受着草原徐徐微风送来的烤肉香,你肯定会想起“风吹草底见牛羊”。 据传成吉思汉远征欧洲时,战线拉长,拿石头砌成炉子,因而想到以盾牌作为烤炉,把死的战马和一些牛猪羊鸡都切成块,把自备的野菜,置于盾牌表面烧烤调味,这是最初蒙古烤肉的由来。
涮羊肉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佳肴,蒙古美食推荐当然不能没有它。
手把肉
是当地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去蹄,洗净,卸成若干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手拿刀地割着吃。因为净手后吃肉时一手把着肉,一手拿着刀,割、挖、剔、片,把羊骨头上的肉吃得干干净净,所以得名“手把肉”。
蒙古烤羊排

蒙古美食的味道非常不愧是一绝.在原来的菜肴的基础上采用了更多变的烹饪手法与味料。当地烤羊排其实是烤羊腿的简化做法。当地人人把一只羊劈成四份,叫四条腿。每条腿都带着排骨、脊骨部分,而烤羊排则是剔除了腿骨、腿肉的做法,韵味就减了三分。

回答2:

内蒙古羊肉

回答3:

去内蒙必吃的是手扒肉,烤全羊,喝奶茶和马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