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赵偃争夺赵佾的太子之位,是有着历史传统的?

2025-04-09 15:25:3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赵佾、赵偃,皆是赵孝成王的儿子。从《大秦赋》中赵偃称呼赵佾为二哥可以得知,赵佾、赵偃皆非赵孝成王的长子。这一点是有历史依据的。《史记·赵世家》说,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太子死”。

也就是说,早在赵孝成王十年之前,赵国就已经册立了太子。这位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太子在邯郸保卫战刚刚结束后不久,死了。这位太子很可能是赵孝成王的嫡长子。其后,才轮到赵佾继立为新一任太子储君。

其实,历史上赵孝成王册立的第二位太子应该是春平侯,也就是后来的春平君。但是,这位在赵国晚期历史上发挥过一定作用、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春平侯,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具体的名字。剧中人物赵佾的原型,便是春平侯。至于春平侯的名字是不是赵佾,就难说了,《大秦赋》中叫他“赵佾”,只是编剧臆想硬造罢了。

战国时期,列国的封君爵位,有“君”、“侯”二等制,“侯”高于“君”。诸侯国公子们的封爵号,一般情况下是君,而春平侯的封爵,说明他在国内地位不一般。

至于这位春平侯是何时被册立为太子的,无法找到确切记载,可是,应不晚于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而且,他不仅是赵国的太子,还做过赵国的相邦。据《战国策》,在赵孝成王十七年(前249)的时候,春平侯已经是赵国的相邦了。作为相邦,这年他的年龄应该不会太小,至少也有一二十岁了。第二年,即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史记》),同时,赵将延陵钧攻伐燕国。赵国避免两面作战,只好同秦国议和,身为太子的春平侯到秦国为质子,紧随其后去的,还有一个赵国王室平国君。

至于春平侯去秦国做质子,是不是如《大秦赋》所演绎的那样,郭开、赵偃定计,毛遂发挥过重要作用,则不可知。剧中所演绎的,很可能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什么具体可信的历史依据。

春平侯入秦时,赵孝成王的年龄大约四十露头。四十岁,在今天还可以说是年富力强的人,可算比较年轻;可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经算是中晚年了,犹如现今的豫东农村,年过四十岁的男人就是爷爷辈的人了,会被人称呼为“老头儿”的。

赵孝成王继位时大约二十出头,最初由母亲赵威后辅政,母亲辅政二年死了,他才得以亲政,有平原君、平阳君、廉颇、蔺相如、赵奢、虞卿等能臣辅助,国家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可是,紧接着,一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加上邯郸保卫战,前后五六年,将赵国予以重创,国势衰落,国力大减。赵孝成王本人也深受其害,不过他并未因此而彻底颓废,而是力图振作,所以晚年在对燕国、秦国的战争中还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赵孝成王的祖父赵武灵王活了四十六岁,父亲赵惠文王活了四十三岁。所以,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也应该明白自己来日不多了,可是他疼爱的儿子春平侯在秦国为质,公子赵偃又入不了眼。

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可能会想方设法通过外交途径,将春平侯从秦国接回来。可是,赵偃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又岂肯善罢甘休?他肯定会千方百计地阻挠春平侯回国的。这里面,不排除赵偃等人买通秦国吕不韦等人,阻止春平侯从秦国回国的可能,甚至做最坏打算,就算秦国放其回国,也要采取手段,决不让他回到邯郸城。

就这样拖着,干耗着,到赵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发生了一件大事:秦军进攻赵国,占领赵国的故都晋阳(今太原市)。晋阳,在赵国有着重要战略位置和政治地位,它的失陷,让赵孝成王感到愧对祖宗,打击很大,不久就病倒了。

到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孝成王赵丹崩殂了,活了大约四十四岁。赵孝成王没有等到太子春平侯回国,便急匆匆地走了,而赵偃可能是在父亲万般无奈之下册立为太子的,也有可能在父亲死后,他自行登位的。无论如何,赵偃继位了,夙愿得偿。

赵偃继位后,信用郭开,又用乐乘去替代廉颇,结果廉颇怒而攻打乐乘而逃离赵国,乐乘从此以后也不知所踪。至此,赵国一下子失去两员战将,损失很大。赵偃又宠信倡女及其所生儿子公子迁,将嫡公子赵嘉废弃,以公子迁为太子,国势日衰,使赵国加速度灭亡。

回答2: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创造了十分辉煌的历史文明,而且在科技成就上也十分耀眼,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极大的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在国际范围内,古代中国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用世界第一大国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即使是南宋,这种偏安一隅的政权,所创造的经济和文化也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