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中含有一些对营养物质有破坏作用或引起胃肠反应的化学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素。主要有以下5种:
蛋白质抑制剂:这是一种特殊蛋白质,可以抑制体内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十几种消化酶的话性,其代表为胰蛋白酶抑制剂,它能抑制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它需经蒸气加热30分钟或高压蒸气加热15~20分钟才能被破坏。
皂角素:对消化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人吃了没有煮熟的大豆或豆浆,常会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均为皂角素没有被完全破坏的缘故。皂角素需加热至100℃才能被破坏,因此豆类或豆浆必须煮开10~20分钟后才能食用。
植物血球凝集素:可使人体细胞凝集,加热后可以破坏,或在体内经蛋白酶作用也可使其失去活性,不致被肠道吸收后引起凝血。
棉子糖合成酶:该酶进入人体后,可以合成大量低聚糖,如棉子糖、水苏糖等。这些糖不能被人体吸收,大部分在大肠中被细菌分解利用,同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氢和甲烷,出现肚子胀气。在大豆充分加热后,此酶即被破坏,产气也随之减少。加工成豆制品或发酵制品后,也可去除这种酶。吃后也不会胀气。
植酸:大豆中60%~80%的磷都是以植酸形式存在,植酸可与蛋白质、无机盐钙、磷、铁、锌等结合而影响其消化吸收。大豆中的锌很难吸收,就是受了植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