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教育方法会带来哪样的影响?

2025-04-10 05:33: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不久前有个博主说了这么一件事,当时他们乘火车的时候遇到了这么一对母子,母亲似乎是为了显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多么重视,一路高声给孩子讲解数学题、英语题,并且还讲了几则寓言故事。因为声音实在太大,博主的一个朋友正想上前阻止的时候,看到孩子对着正在将寓言故事的妈妈一巴掌扇过去,随后用力掐妈妈的脸,还拉扯头发,随即连忙坐下。当他们下车的时候,博主才发现原来一家三口都在车上,而父亲全程毫无作为,对孩子的行为根本不管不顾。

都说现在“丧偶式”育儿流行,可是眼下父母都在场的时候却依旧无法教育孩子,合着这就是所谓的“瘫痪式”育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作为、不引导,想要带出优秀的孩子比登天还难,不教育孩子品格,讲再多的数学题、英语题也无济于事,那么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带出优秀的孩子呢?

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条件的提升,大多数家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车,有了这种代步工具在,想去哪里就可以说走就走,然而对于家中有小孩子的父母而言,这其中却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对溺爱孩子的家长而言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那就是把车交给孩子来开。

这种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在山西大同,这么一则视频在媒体和朋友圈传播,一个貌似八九岁的小孩坐在驾驶座上开车,开车速度还不慢,听到孩子母亲问孩子现在多少迈了,孩子轻描淡写地说“120迈”,孩子母亲甚至朋友圈配文炫耀,说孩子已经是个“老司机”了。最终该车辆被交警拦截,处罚200元扣两分。

类似的事情还不在少数,多地都出现过这种类似的事情,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父母溺爱孩子,将安全意识抛之脑后,不仅将自己与孩子的生命安全置之脑后,也是对其他人生命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倘若出现意外,那必定难以应付。正如这位让孩子驾车的家人一样,当事情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他们说孩子坐在父亲腿上,实际依旧由父亲开车,但是安全问题依旧存在。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味护短是极其不可取的,家长只有具备同理心,能为孩子和他们着想,就不会做出这种危险的事情。

就在贵阳中铁国际城发生了一起惨案,一个孩子高空抛物砸死了一中年女子,当事情发生后,孩子父亲不仅没想着让孩子承担责任,反而一味护短,为孩子开脱罪名,一直以“他还只是个孩子”为借口推卸责任,家长的这种行为就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不仅对别人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而且难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错误,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更加暴戾,又怎能真正了解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呢?

教育孩子时,让孩子承认错误比护短更加重要!就在九月份,四川成都一个家长的做法得到了全网的称赞,也得到了小区业主们的敬佩。这位母亲有个小儿子,孩子因为贪玩逐个摁亮电梯,导致其他楼层的业主被耽误时间。孩子的母亲在知道这件事之后,并没有默不吭声,更没有为孩子推脱责任,反而知道后立即让孩子写了一张检讨书贴到了一楼电梯口,面对这张检讨书,邻居们纷纷点赞,觉得孩子母亲称职,这种家长带出来的孩子一定差不到哪儿去。


当孩子在犯错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反而是对孩子的伤害,让孩子承认错误才是保护孩子的方式。真正的成长不是掩饰孩子犯过的错误,这样只会导致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从而无法得到改正,因此之后必定会因为这种错误而犯下更得大错误。为了孩子成长,家长即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狠狠揍一顿,也一定要有适当的惩罚措施,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而不是觉得错了就是错了,没什么打不来的。

家长在孩子犯错时惩罚孩子,会让孩子更有担当,不把孩子年纪小作为借口的父母,才是孩子这一生最珍贵的宝藏。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一生有重大的影响,家长在孩子面前怎么样做事,将决定孩子的高度。曾有个朋友说,在上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人工湖,里面养着鲤鱼和小虾等等,有次他在湖边休息的时候,看到一对母子正在抓里面的龙虾,被一个过路的教师制止。母亲在被教师制止后,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嘟囔着“就几只烂虾嘛又什么大不了的”,但最终依旧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将几只虾放走,然而当教师走开后,她又迅速抓住没跑多远的虾快步离去,边拉着孩子走边骂教师多管闲事。这样贪小便宜的母亲能带出有个格局的孩子吗?显然这种可能性非常小,都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怎样孩子就会怎么样,孩子又怎么会知道抓学校饲养的鱼虾是不道德的行为呢?

其实类似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在之前的不少新闻中都见过类似的家长,有的家长让孩子尿在地铁里,最后离去的时候也不懂得擦拭,还有的家长任凭孩子在地铁座上上蹿下跳,被乘客制止的时候反而骂他们多管闲事,这种家长不仅带不出优秀的孩子,反而祸害孩子一生。反观这么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做法,孩子在商场的时候不小心打翻的粥,母亲并没有让保洁员过来清洗,反而让孩子自行擦拭干净,家长的做法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让孩子懂得承担自己责任的表现,因此得到了网友们的认可和称赞。

所以说,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关键还只在于家长的做法和态度,究竟是熊孩子还是好孩子,并不是孩子的差距,而是家长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