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那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2025-04-15 03:25:4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春秋》,又称《麟经》。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拓展资料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春秋》

回答2: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拓展资料: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参考资料:瑞文网古籍--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回答3: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扩展资料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学术界对于《春秋》的史学价值存在质疑。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参考资料春秋(春秋经)百度百科

回答4: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
相续”。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
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
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我国起源最早。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
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
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
《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
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
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14年之
久,他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他为寓寄自己
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关
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
《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所谓“知我者”,是指那些理解他的苦心孤诣
的人(理解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订
《春秋》的人。可见,孔子编订《春秋》的目的是为匡救时弊,因此,他的思想和主张
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
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
《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对
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本人把
经他删订的《春秋》看成是他的第二生命。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
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
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孔子是活到73岁才辞世的,那么,为什么孔子到71岁时就停止写《春秋》呢?鲁哀
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孙氏的仆从鉏商,在曲阜西(今巨野县一带)
打猎(“大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看到此怪兽,以为不吉祥,便赐给“虞
人”。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边说边掩面大哭,涕
泪沾襟。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他认为麟是“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
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因而伤感。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
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春秋·经》:鲁哀公
“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
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
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
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
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
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
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如北宋时由司马光主编的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