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孙权比他们晚了8年。他之所以晚了8年,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称帝是一件大事,讲究名正言顺。曹丕称帝是因为他的父亲统一了北方中原,已经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诸侯,并且曹丕的地位是汉献帝禅让的。获得君主的位置,完全可以由上一个皇帝禅让。刘备称帝也非常简单,自己是汉氏的后裔,所以他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
第二,在基础上来讲,孙权在江东想要称帝没有足够的理由。一方面东吴整体实力并不是最强的,要不是偷袭了关羽镇守的荆州,东吴的实力甚至还比不上蜀汉。另一方面孙权既不是汉氏的后裔,也不像袁绍,袁术一样出生于大家族。在魏晋时期大家族才有强大的号召力。如果在曹丕,刘备相应称帝后,孙权也强行称帝,那将会面临着曹丕和刘备的共同讨伐。
第三,对于曹丕和曹魏来讲,他们不允许其他诸侯称帝,至于刘备和蜀汉,也不可能对孙权称帝坐之不理。但是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蜀汉也承认了孙权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当时蜀汉的实力太小了,再加上保持蜀国和吴国联盟的需求。不过221年,想要为关羽报仇的刘备自然不会容忍孙权的行为。
所以在曹丕和刘备相对称帝以后,孙权一旦称帝的话,很可能会给东吴带来灭顶之灾,这自然让他推迟了称帝的计划。除此之外,称帝也是需要基础和一个过程的。
孙权的思想被儒家的思想给捆绑住了,儒家最讲究的就是规矩与礼仪,就算是孙权,也不敢去挑战这种权威。
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称帝,天下人耻骂,虽然不耻,但还有些符合正常的手续。刘备称帝,名正言顺。曹丕两者还占其一,但他孙权无名和无由,两者都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