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一统六国的过程中,哪一位君主的作用最大呢?

2025-04-10 10:53:3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众所周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而秦始皇嬴政之所以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他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公元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执掌大权。


到了战国末期,秦王嬴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并建立了秦朝。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秦朝的建立,显然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秦国一统六国,更是一个历时长达百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秦始皇嬴政发挥了收尾的作用,之前的秦国君主,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问题来了,秦国一统六国的过程中,哪一位君主的作用最大?对此,在笔者看来,最后的答案,显然不是秦始皇嬴政。


首先,虽然秦始皇嬴政最终完成了一统六国的目标,不过,秦王嬴政即位之后,山东六国的整体实力,无疑是明显弱于秦国的。换而言之,此时的山东六国,都是比较虚弱的。比如秦国在消灭韩国等诸侯国的时候,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换而言之,秦始皇嬴政是“奋六世之余烈”,这才顺利完成了一统六国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在笔者看来,在秦国一统六国的过程中,秦昭襄王这位君主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也即超过了秦王嬴政、秦孝公、秦武王、秦惠文王等秦国君主。


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 一说秦氏,名则,一名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众所周知,在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赵国,齐国,楚国都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可以说是具备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格。比如在长平之战前,赵国不仅在阏与之战中击败了秦国,还有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和野心。至于齐国和楚国,在巅峰时期,同样是不输秦国的强国。但是,对于这三大强国,恰恰都是秦昭襄王一手削弱的。从这一角度来看,秦昭襄王在秦国一统六国的过程中,自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就削弱赵国来说,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这就是被载入史册的长平之战。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韩国,攻占了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占领并断绝了太行山道。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的左庶长王龁攻打赵国,攻占了上党(山西长治长子),赵国的大将廉颇心里知道不能主动出击,只能严密的守垒相互对峙,等待机会进攻。秦国深深的感到廉颇对于秦国是个忧患,于是用离间计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国果然任命赵括代替廉颇,秦人听闻了这个消息,大喜如狂,秘密派遣大将白起代替了王龁。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朝的建立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让赵国损失了40多万的精锐士卒。

另一方面,在重创楚国上,则是以鄢郢之战为代表。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大将白起攻打楚,攻占了鄢城(湖北襄樊市宜城县)、邓县(湖北襄樊市)、西陵(湖北宜昌市)。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湖北荆州江陵市),烧了楚国的先王坟墓彝陵(湖北宜昌市),楚国的兵力溃散,不能复战,迁都到陈丘(故陈国,河南周口淮阳)。鄢郢之战,秦国大获全胜。此战,秦国占领了楚国西部长江以北(江汉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地区)大片土地,并在此设立南郡,白起因战功卓著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楚国历史上,一共有三次都城被攻破的情况,第一次发生在春秋末期,也即吴国攻破了楚国都城,这让楚国在春秋末期走向了衰落,而第二次就是秦昭襄王在位时发动的鄢郢之战。至于第三次,自然是秦灭六国之战中了。正是秦昭襄王的步步蚕食,让楚国在战国中后期就丢失了大片土地,这才为秦王嬴政消灭楚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