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矿井的水文地质特征

2025-04-17 13:35: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突水概况

该矿井由于断裂密度较大,水压较高,各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所以井巷突水较为频繁。自建井以来,全矿井共发生0.5m3/min 以上的突水52次,其中0.5~1m3/min,8次;1~10m3/min,29次;10~30m3/min,10次;30~100m3/min,2次;100m3/min以上,3次。最大一次突水为1985年5月17日二1车场突水,水量320m3/min,矿井Qmax=360m3/min。突水主要与断裂有关,其中,顶板突水20次,多与开采后的导水裂隙有关,底板突水32次(断层突水17次,底鼓7次,岩巷8次)。从采掘类型区分:巷道突水34次,占总数的65.4%,工作面突水18次,占总数的34.6%。总的情况是:浅部来水较大,矿井外围来水较小;主要水源来自深部的L2、O2灰岩水,特别是O2灰岩水。

2.大型突水点详述

(1)1961年101工作面突水

突水点距二1煤底板19m,L8灰岩静水位+96m。突水前已回采8113m2,无渗水痕迹,后发现底板压力突然增大,随即发生底板突水,出水点3个,水量1.5m3/min,以后又增为5个(有1个出水水洞直径20cm)。至1961年10月31日,在29小时内增为15m3/min,又经过12小时开始减少为12.5m3/min,尔后趋于稳定。到枯水期为9m3/min,年变幅3.5m3/min。突水原因是工作面位于F19尖灭处,在矿压和水压的共同作用下,L8灰岩水沿岩溶裂隙上升突水,其补给源实为冲积层水。

由于该突水水量大,加之排水系统尚未完善,而重新转入基建,又扩建一个临时泵房排水。

(2)12121工作面突水

1964年9月30日,突水前工作面采长31m,倾斜宽85m,回采2635m2后,工作面来压增大,发生底鼓,折梁断柱,煤帮坍塌。共打13个木垛无法顶住。首先在工作面中部底鼓,然后向四周伸展,至回风巷槽尾处,发生特大突水,Q=89m3/min,突水点1个,标高-54m,水压15.6kg/cm2。突水原因是突水点处隔水岩体受到矿压和底板水压的共同作用,产生零位破坏和原位张裂,造成底板L8灰岩突水,同时接受冲积层水和L2灰岩水的补给。此次突水,因一水平4座水闸门及时关闭,保住矿未被淹没,井底增加了排水能力后,打开了水闸门,又迅速恢复了生产。

(3)西大巷突水

1966年12月10日,巷道下帮遇一小断层,已掘巷道窝头,有一小面积鼓起,顶板掉渣。打钻放水效果不好。12月18日挖底砌固时,突然底鼓,峰值1.3~1.4m,L8灰岩水涌出,Q=1.2m3/min,最高达52.4m3/min,突水点标高-69.6m。突水原因,开拓底板巷道,隔水层极薄,距L8灰岩仅2 m。又遇一小断层,发生底鼓突水。由于突水量巨大,造成大巷运输困难而停产,1968年又增设了西二泵房。

(4)1441回风巷突水

开始煤层发潮,巷道掘过,顶板出现淋水、滴水现象。1977年8月19日下午四点多,矿压变大,巷道上帮柱拆断,上帮两米高处有两指宽的裂缝,水从中流出,Q=0.1m3/min,窝头正前出现底鼓,高达0.3~0.5m,长度达28m,涌水逐渐增大。1977年8月20日,Qmax=120m3/min,突出处标高-52m。突水点位于F3断层破碎带附近,L2灰岩突水,又有O2灰岩水补给,水压12kg/cm2。此时矿井涌水量接近总排水能力,井底防水圈因开拓二水平被破坏,水闸门不起作用,立即在井底增设临时泵房,又在西三建水闸门一座,水闸墙三座,隔离西三水源,保住了矿井未被淹没,但西三采区已被淹没。

(5)二1轨道下山车场突水

1979年3月8日,在-200m水平,东大巷二1轨道下山车场掘进巷道,遇到一个落差8 m的断层后,未立即发生突水,停止掘进,加固巷道,32小时后,即3月9日14点35分,巷壁流黑水,并有水叫声。随做关闭水闸门的准备,水量逐渐增大,流速1.3m/s,Qmax=240m3/min。1985年5月17日,下山车场再次发生特大突水,Qmax=320m3/min。突水原因是巷道开在L8灰岩里,遇小断层,在水压高达28.2kg/cm2的条件下,L2灰岩水和O2灰岩水沿断裂破碎带中的岩溶通道,与L8灰岩水连通,而造成了淹井。此次突水因井下排水能力不足,68分钟后,二水平全部淹没,4小时43分钟后淹井。1985年5月再次淹井,仅历时9小时。

3.底板突水规律

此矿顶板水量较小,底板水量大,因此总结底板突水规律更为重要。

1)突水前具有地压增大、底板鼓起、片帮、冒顶、拆梁断柱、工作面潮湿等现象。出水的裂隙初窄后宽,水色由清变混或夹带煤屑。

2)突水量的变化:

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两者关系较为密切,突水量先小后大,随后趋于稳定或者变小。此时,突水点所处的构造位置不同,反映出涌水量的减小率亦不一样(表3-3)。

表3-3 突水量与时间变化关系统计表

与突水点标高的关系 两者关系不大,但从补给关系看,高水平的水补给低水平。

与开拓巷道空间的关系 两者不成正比关系,而与揭露灰岩岩溶裂隙的面积成正比。例如,1-1集中运输巷(L8灰岩),标高-123m,巷长近千米,非常干燥。1-1水仓巷道(L8灰岩)的东水仓(-145m)无水,而西水仓近1m3/min。

3)突水水源:由于“N12进水口”勘测截流和“西二进水口”勘测资料可知,该矿以底板突水为主。水源主要是L2、O2灰岩水;冲积层水次之。

4)突水原因:主要与断裂构造、底板灰岩的岩溶裂隙发育程度有关。而水压、矿压及底板隔水岩层厚薄和力学强度的大小等则是次要原因。在正常块段,由于在开采过程中,隔水岩体受到矿压和水压的共同作用,破坏了岩体原有力的平衡状态,致使底板岩层产生零位破坏及原位张裂,大大削弱了隔水岩体的力学强度,岩溶裂隙承压水,沿张裂隙上升,这样工作面采动,就有突水可能。

5)突水通道:灰岩地下水沿岩溶裂隙,由高向低作近水平运移,在运移过程中,由于断裂破碎带和水压等因素的影响,使O2、L2灰岩水与L8灰岩水发生水力联系而连通,运移状态亦随之转为近垂向运动。

6)突水部位:勘探与开采资料说明,岩溶裂隙沿灰岩层面及断裂破碎带比较发育,它是地下水贮存和运移的通道,所以突水部位多在岩溶裂隙发育和断层尖灭处,或交汇处,如101工作面上突水点位于F29断层的尖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