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前都会温酒烫酒,为啥现在没人这样做?

易筋经321
2025-04-18 11:35:4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必须知道的是,三国中有煮酒的英雄。《水浒传》中的英雄总是在吃饭前烧一壶好酒,是跟酒的制作工艺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宋朝以前中国的酿酒技术并不是特别成熟,当时,酒更多的是一种含有许多混浊杂质的酒,不清,可能有一些混浊,因此煮酒可以让酒水更加清凉,而且还可以去除酒中的一些不好的成分。

除了乙醇,酿造的葡萄酒还含有少量有害物质,喝这种酒不仅会降低酒的醇香,而且对身体有害,如果甲醇被人体吸收,会有头痛等症状,但甲醇的沸点低于乙醇,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甲醇挥发速度比乙醇快,这种差异在高温下更为明显,所以酒里的甲醇加热后会迅速挥发,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常说喝加热的酒不容易引起头痛的原因。

酒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不可缺少的一种饮品而且酒在我国的历史非常的久远,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因为酒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所以说酒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个老伙伴,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不过在我国历史最久的还是白酒,现在的白酒也是由古时的酒发展而来的,所以在我们国人心中,白酒是任何酒都无法替代的。

现在的酿酒技术也已经变得非常厉害了,所以酒里面是没有任何杂质的存在,在喝的时候自然也是不需要像古人一样,加热之后再喝了,再加上人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是变得越来越好了,所以也不仅仅是需要依靠喝酒来取暖的,所以现在的人也已经不再有温酒的这种习惯了。

回答2:

我们看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经常看到那些古人喝酒前都要把酒温一下。大家还记得:关羽温酒斩华雄、贾宝玉喝冷酒被薛宝钗教训的场景吗?还有就是水浒里的好汉们吃饭都是烫一壶热酒。您是否知道其中是什么原理呢?难道温一下就好喝一些嘛?为什么现代人喝酒就是直接饮用,也不用温一下呢?您喝那么酒了,还不懂的话,真的就尴尬了,现在德誉小六就带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众所周知,一般来说白酒都是粮食发酵而成的,在白酒酿造的过程中会产生乙醇,甲醇,和各类微量酯(主要是乙酸乙酯)等物质。而乙醇、乙酸乙酯就是白酒必要的一部分,没有它们,这估计只能叫蒸馏水了。而然甲醇就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了,因为甲醇是无色有酒精气味易挥发的无色液体,有毒性,误服可引致失明、肝病,严重者回导致死亡。温酒就是把酒里面的甲醇蒸发出来,确保酒的安全性。

在封建社会的时候,我们的酿酒、蒸馏技术还是很有限的,酒水里面的有害杂质还是比较多的,饮用过多可能会影响健康(有人说古人多数喝黄酒,小六觉得只要发酵的话,其都有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物质,影响酒体质量)。由于当时科技水平问题,古人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物质,他们只是知道温酒可以去掉一些有害物质而已,同时还有一个保健养生的效果。

要怎样温酒才可以呢?这也是很讲究的,我们要控制温度的哦。乙醇的沸点是78℃,乙酸乙酯的沸点是77℃,甲醇的沸点是64.7℃。所以酒温达到了60多度时候,甲醇就会从白酒里面挥发出来,这样喝酒也不容易中毒了。要是他们温的时间久了,酒里面的乙醇也少了,看到他们喝的酒量也大了,实际是度数将降低了很多。或者您觉得可能很多人好奇说,为什么现代人不用温酒就喝了呢?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比较高,可以在蒸馏时候通过控制温度就去掉甲醇了,国家标准规定,以谷类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4g/1L(折成酒度为60度计),超过了酒不能流入市场了。

温酒,除了去掉甲醇之外,温出来的酒也有利于健康养生。明代陆容在《菽固杂记》中记裁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

尝闻一医者云:‘酒不宜冷饮’颇忽之,谓其未知丹溪之论而云然耳。数年后,秋间病痢,致此医治之,云:‘公莫非多饮凉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饮醇酒。医云:‘丹溪知热酒之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热酒固能伤肺,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郎滞其气。而为亭饮,盖不冷不热,适其中和,斯无患害。

温酒不伤脾胃,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同时,经过温热的酒,喝起来更加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

我们的古代人还是很聪明的,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乙醇,甲醇,但是他们通过不断的改进和经验积累得出了我们的博大精深的酒文化。现在很多不法商家总是喜欢忽悠老百姓,用劣质粮食等原料制造出的劣质白酒,谋求更大利益,尤其是乡下一些私人酿酒的酒,大家要注意一下吧!

优质酱香美酒,纯粮食酿造

小六我在茅台镇从事酱香酒行业,我希望也像古人一样温一碗好酒,和各位酒友坐下一起品尝,温酒畅饮,把酒言欢!

小六( deyujiuye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