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的提问,经股网的专家在此给出以下回答:
很多老板(包括管理者)总是抱怨员工的“打工心态”,做事马虎、不认真、缺乏责任心,事实上员工又何尝不是在“打工”呢?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包产到户”的方式对员工施行激励,以充分提高其积极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管理手段、方式、工具几乎可以总结为“胡萝卜加大棒”——干得好,给胡萝卜:请再接再厉;干得不好,打一大棒:请吸取教训,别再犯错。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80、90后员工成为公司的主要劳动力,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发现“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已经逐渐失效。
实际上,我们可以将管理中的大棒理解为“饥饿”和“恐惧”。以往,除了极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人处于维持生活的边缘并经常有挨饿的危险。一次收成不好就足以迫使农民铤而走险成为小偷、甚至抢劫,也足以使他失去唯一能使他免于沦为乞丐的一小块土地。现在,即使在很偏僻落后的地方,最贫穷的人也处于仅能维持生活的经济水准以上。同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者)知道,即使他失去了工作,他和他的家人也不会挨饿。他可能要失去一些他本来想做的事,但他能维持生活。即使在某些非常富裕的地区,马克思所讲的流氓无产阶级和失业者还继续存在,但他所讲的无产者却消失了。
同样,即使在那些恐惧继续存在的地方,恐惧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起激励的作用。恐惧不再是一种激励,而是一种反激励。其原因之一是教育的普及,另一个原因是形形色色企业、组织的出现。教育的普及使得人们具有可被雇佣的条件,使他们有更广阔的活动范围。在目前的社会中,即使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也有各种就业机会。而且人们可以横向流动。一个人失去了工作仍然是不愉快的,但却不再是灾难性的了,随之而来的便是管理中的“大棒”越来越失去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一些管理者埋怨——现在的年轻人完全说不得,稍微说重一点,他就辞职不干了的主要原因。
“大棒”已经失效,那么“胡萝卜”呢?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沟通变得越来越简单、高效,雇员和老板之间的信息也变得越来越对称,一棵小小的“胡萝卜”已经不能满足雇员的需求了,尤其是那些有能力的资深员工,所以,员工忠诚度、凝聚力、流失率仍然是许多企业持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很早以前,西方很多企业已经不再使用“雇员”的称呼,而用“合伙人”或“合作伙伴”,其区别在于,后者能够获得公司股权、期权或者工资以外和公司效益息息相关的额外的激励,通俗点讲,他们是老板或股东。比如,零售巨头沃尔玛规定,员工只要在公司工作满一年,每周工作超过20个小时,平均可以得到年薪5%的红利。但红利是先记在账上,直到人离开公司时才能取,由于红利是以公司的股票支付,而股价飞涨,许多经理退休时都成了百万富翁,甚至许多普通员工也是如此。而这直接形成了良性循环:员工努力工作——公司业绩好——员工获得红利多——员工更努力工作,稳定性、忠诚度、凝聚力随之更高。
很多人以为让员工持股,是不是意味着公司多给员工发一些工资、福利,其实不然。真实的情况是,员工持股后能够大大提升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及执行力,从而创造更好的效益,通俗点讲就是公司与员工一起将蛋糕做大,然后员工分得一杯羹,完全的“双赢”。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洗牌,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关门,经股网认为,在如此大环境之下,各位企业老板更应该重视股权的力量,调整企业股权结构,充分的学习股权激励相关知识,通过股权激励咨询,进行股权激励培训,学习股权激励课程,早日培养寡头思维,提炼寡头基因,规划寡头路线,唯有做强做大才能突出重围,提升企业价值,成为细分行业的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