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关注学生反思起点。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二、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操作运用,培养学生反思习惯。(1)回忆解题的方法、过程;(2)概括解题的关键、注意点;(3)改进表达、操作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
三、调整反思时机,学会选择反思方法。
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时机,使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四、在形式各异的反思中,巩固学生反思习惯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这方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的:
(1)教师引导促反思。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她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她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她。她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她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正是调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来矫正她学习中的错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反思过程。
(2)集体讨论促反思。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方向、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比较方便实用的方法就是集体讨论和交流。在集体讨论和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和沟通。 (3)撰写日记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