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八至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的范围。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与今遵义有关的,一是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二是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大诗人李白被“长流夜郎”就是这里。这个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时期复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480年。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 作为二级政区的州、郡名称,历代屡有变更。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无前220年)置邑县。 今市地自此直至南北朝时均在邑县境内,先后属犍为郡、柯郡、平夷郡、平蛮郡。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属江南道【播州称谓由此诞生】。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遵义之名始】。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义市等建制名称。 今市地在播州所辖带水县境内,五代时期先后属前蜀、后蜀、楚、后周等国。 一、宋元时期建置 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部在今市南10公里白锦堡建立世袭统治。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杨氏家族内讧,杨光荣、杨文贵叔侄献地归顺北宋,宋廷令建播州与遵义军,今市地属播州。 宣和三年(1121年)废播州,置播州城隶于南平军; 六处(1124年),改播州城为播川县。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氏第十二代统治者杨轸将其治所从白锦堡迁穆家川(今遵义市老城)【此为遵义建城之始】。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设播沿边安抚司,属夔州路,今市地驻安抚司治所。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十月,杨邦宪归顺元廷。 至元十八年,播州安抚司升为播州宣慰司。 【播州宣慰司建立使“播州”概念得以强化】 至元二十二年,改隶湖广行省顺元路宣抚司,同年降为播州军民安抚司。隶属湖广行省时间不短 至元二十九年中书省奏准,播州仍隶湖广行省,直至元末。 元末,明玉珍农民起义军占据四川,建立大夏政权。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派窦英为参知政事,镇守播州。【播州战略要冲地位得以体现】 今市地元代驻播州安抚司、宣慰司治所。 二、明清时期建置 明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归顺明廷,隶四川。【隶属四川始】 第二年由宣慰司升为宣慰使司,下辖安抚司、长官司,今市地为播州长官司辖地。 播州军事两次属贵州指挥:第一次,洪武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382-1393年),属贵州都指挥使司。第二次,嘉靖元年至隆庆二处(1522-1568年),属思石兵备道。这是播州军队首参贵州军政。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改土归流,置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播州长官司改置遵义县。【“遵义”由此始】 万历三十九年置威远卫指挥使司,隶四川都指挥使司。今日市地属遵义县,为府、县治所驻地。但行政建制始终隶属四川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兵攻占遵义。终被外族占领 清袭明制,遵义军民府仍属四川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去威远卫,改遵义军民府为遵义府。 雍正六年(1728年),遵义县随遵义府由四川省改隶贵州省。新的历史篇章,清政府划遵入黔。 宣统三年(1911年)111月4日贵州宣告脱离清政府统治,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各地设府、厅、州县。 11月9日,遵义军政分府成立,府下设县。 1372-1728遵义隶属四川356年 。 1728-2008遵义隶属贵州280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为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先设桐梓,后迁遵义县城(即今红花岗区)。 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此后的数十年间,遵义地区领辖的县市曾有少许变动。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改建为遵义市(地级市,1997年11月挂牌),原遵义市改建为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领辖的县、自治县即归新建的遵义市领辖;赤水市、仁怀市为省辖市,由遵义市代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红花岗区和遵义县北部划出部分地区,在原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新成立汇川区。2009年5月4日,由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和遵义县新舟镇组成的新蒲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至此, 全市共辖3区、1正县级新区、2市、8县和2民族自治县,即: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赤水市、仁怀市、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春秋时期,现遵义市分属鳖、鳛、巴、蜀和牂牁等国,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汉时置郡,唐代改为播州,明朝万历年间置遵义军民府,属四川。清雍正年间划归贵州,改置遵义府。民国中期设专员公署。遵义之名始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取义于《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遵义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而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地方文化艺术,在其文化的深层里,依稀可以看到巴蜀文化睿智休闲的灵气,和本土少数民族勤劳、质朴、骁勇的锐气。从现存文物上看,位于红花岗南郊的杨粲墓,其墓室石刻工艺精湛,结构规模宏大,墓内残存的铜鼓,陶器等物都工艺精细,文饰雕镌,其与其他中原同时代文物相比,并不逊色,可见当时遵义的文化艺术已相当发达。到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郑珍、莫友芝并称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两度出使日本,至今饮誉扶桑;殿试探花杨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跃于30年代文坛的才女卢葆华,虽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国内近代文坛前辈,著名文学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义。综观遵义历史与文化,从汉代“三贤”盛览、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到瓶底会议和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迁临,遵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长征精神为文化依托,融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遵义文化艺术,她是黔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