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的韧性变形带

2025-04-15 20:48: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四合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与相邻的太古宙TTG-M-Me杂岩明显区别之一是前者岩石的片理(流劈理)化非常普遍,流劈理特别发育的地带基本由糜棱岩类岩石组成。王恩林等(1987)认为该岩系几乎所有变质岩都遭受了强烈的糜棱岩化作用,因此,称之为三棱山韧性剪切带,并且大致划分出两个变形强度带。由原“张家坟群”的山神庙组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一部分构成强变形带,宽约2km,其南北两侧为弱变形带,宽约1.5~2km。实际上,该岩系沿着片理倾向岩石片理化强弱不均,呈相间交替变化。因此,该岩系由强、弱相间的韧性变形带组成,而且两者一般为过渡关系,只能大致划分其界线。

在弱韧性变形带中的区域变质岩及条带状混合岩,虽然也显示一定程度的片理化现象,但基本还保留着原岩石面貌。这些岩石未遭受糜棱岩化作用,或者仅遭受很弱的糜棱岩化作用。其韧性变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矿物的定向性和压扁拉长有所加强,基本上无细粒化、变质分异(包括压溶)和变晶作用。

在强韧性变形带中的岩石流劈理十分发育,原来的岩石面貌已经很大改变或彻底改变,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糜棱岩化,动力变质分异及变晶作用,形成各种各样的构造岩。在相同强度的构造作用条件下,构造岩的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取决于原岩的不同:斜长角闪岩普遍发生黑云母化,产生一些粒度比原来角闪石粗大的变晶角闪石(或阳起石),变晶黑云母聚晶或黑云母与角闪石聚晶常沿流劈理方向呈条痕状分布,其中斜长石多被细粒化,造成变晶角闪石与细粒变晶斜长石粒度差别悬殊。有时细粒变晶斜长石和细鳞片变晶黑云母呈定向排列,并环绕粗粒变晶角闪石分布,即形成核幔结构(图版Ⅺ-2)。(混合质)含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和黑云斜长变粒岩,除斜长石和石英被压扁拉长之外,部分黑云母和角闪石重结晶变大(有些可能属于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重结晶作用),并且显示暗色硅酸盐矿物与浅色硅酸盐矿物分异趋势,即黑云母或黑云母+角闪石或黑云母+角闪石+绿帘石往往呈聚晶条痕状,沿流劈理定向排列。有时还出现呈定向性的压溶石英聚晶条痕(拔丝构造)。条带状混合岩除常出现定向性压溶石英聚晶条痕及暗色硅酸盐矿物(黑云母、角闪石和绿帘石等)聚晶条痕外,常显示糜棱岩化成因的眼球一透镜状、条痕一条带状及碎斑构造;基本沿构造面理侵入的层状细粒花岗岩或细晶岩,经强动力变质后产生浅粒岩,其中少许微晶-细晶质黑云母呈定向排列,压溶石英聚晶呈条痕-条带状(拔丝构造)。

强韧性变形带中的糜棱岩常含变晶角闪石,这是因为四合堂表壳岩系中含角闪石的岩石比较普遍,以及遭受动力变质的程度与其区域变质作用程度相当,基本属于低角闪岩相。该韧性变形带应属于中-浅过渡带环境下的产物。

与四合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紧密相邻的中元古界长城系及燕山运动中期侵位的石城基性岩体,不仅显示相同的轴面平缓同斜倒转褶皱系,而且也显示相同的动力变质程度。如石城基性岩体基本上遭受彻底变晶作用,形成片麻状黑云母斜长角闪岩(黑云母+角闪石的含量相当于斜长石),属于低角闪岩相动力变质产物。长城系砾岩中的砾石被强烈压扁拉长,石英岩中的石英被塑性变形拉长,呈锯齿镶嵌变晶结构,部分碳酸盐岩被糜棱岩化。因此,推测该岩系中的强韧性变形带形成于燕山期并晚于石城岩体的侵位时间(147.2Ma±1.1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