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象征手法的运用.作品都借助自然事物用以象征某种社会力量.《雷雨前》里,用闷热、干旱造成的灾害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以灰色的幔象征束缚人们的枷锁;以雷电巨人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以巨人同闷热、灰幔的斗争过程象征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进程,形象地反映了革命的规律.作品之所以运用象征手法,都有其相近的原因:一是为加强作品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一是作为一种 策略手段,防止敌人对作品的抹杀。
2. 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作品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是明显的.《雷雨前》则把象征社会现实黑暗郁闷的自然现象极力渲染,把巨人的形象置于极端严峻的背景中,给予描绘刻画,衬托其伟大的力量;同时,又用在同样背景中的苍蝇、蚊子、蝉等的丑恶表演同巨人的英勇行为相对比,给予巨人更有力的讴歌。
3.文中事物象征意义
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 苍蝇、蚊子、蝉儿:反动官僚、帮闲文人。
天外巨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
大雷雨:(革命高潮,推翻反革命统治的大决战)。
补充回答: 1)作者不说抽象概念专说形象事物,不概括言说而用具体描写.为了说“热”,文章说经过一夜桥石还是热烘烘的,田里开裂的泥土还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为了说“没有风”,文章说“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2)作者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方面写,把那种闷热难受的感觉传达给你,唤起你的感觉.文章说“摸一摸桥石,像还带点热”,说“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身上的汗“像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这是写触觉;说“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这是写视觉;说蚊子苍蝇“哼哼哼,嗡嗡嗡”,说蝉在那里高叫“要死哟!要死哟!”,这是写听觉;说:“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说“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进来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这是写感觉。
3)作者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文章多处使用比喻:如田里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你看有多硬?如身上出的汗“跟胶水一样”,你看有多黏?如“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你看有多惨?“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人“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你看多憋闷?文章多处使用拟人手法:如田里泥土张着“扁长的嘴巴”吐热气,再如“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你看多形象?文章还使用排比手法: “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这些句子都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