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问题(高中)

2025-04-18 12:43:3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 一、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电荷数逐渐增大,而电子层数却没有变化,因此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随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降低,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而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逐渐增大,原子半径明显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失电子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减弱。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作出简明的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越向右、上方,元素的非金属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二、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化学反应3中的表现的关系 一般说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对于的碱的碱性也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H2反应越剧烈,得到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也越强。因此,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以作为判断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强弱的依据。另外,还可以根据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反应,进行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一种金属把另一金属元素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表明前一种元素金属性较强;一种非金属单质能把另一种非金属单质从它的盐溶液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表明前一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 三、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还原性越强,而它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中学化学教材中金属活动顺序表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而阳离子的氧化性为K+<Ca2+<Na+<Mg2+<Al3+<Zn2+<Fe2+<Sn2+<Pb2+<H+<Cu2+<Hg2+<Pt2+<Au2+。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还原性越弱,而它阴离子的还原性越越弱。四、元素的金属性强弱与金属单质的熔、沸点等的关系 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自由电子在整个晶体中移动,依靠此种流动电子,使金属原子相互结合成为晶体的键称为金属键。对于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键的强度逐渐减弱,因此金属单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回答2:

元素的金属性指的就是元素的还原性;非金属性指的就是元素的氧化性
元素周期表除了氟(放射性元素排除,不知道具体情况)其他都金属性和氧化性。
氧和碳反应体现了元素的还原性,与氟反应生成氧化二氟,体现元素的还原性。

回答3:

高中能涉及到的 基本有如下规律(有些例外的如Se,但高中接触不到)

第二周期第N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第三周期第N+1主族元素非金属性

第二周期第N主族元素金属性<第三周期第N+1主族元素金属性

第M周期第N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第M+1周期第N+1主族元素非金属性(M不等于1、2)

第M周期第N主族元素金属性>第M+1周期第N+1主族元素金属性(M不等于1、2)

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以接近右上角距离最短比较非金属性(副族不符)

回答4:

这个表告诉你:对所有的主族元素来说,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其特点:每个主族是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每个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遂渐减弱,非金属性不断增强。
从整个表看,除零族惰性元素外,主族元素金属性最强在左下角,非金属性最强在右上角。中间的元素具有一定的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