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范的主要特点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类别划分和名词、术语的定义基本与国际惯例接轨
规范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将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每一类型一个编码,便于不同类型的识别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信息交流。名词、术语的定义严谨、词义确切,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便于国际交流。
(二)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内涵
资源/储量分类的依据是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相应的可行性评价及其得出的不同经济意义。突出了可行性评价程度(特别是可研和预可研)及其得出的经济意义在分类中的重要作用。
(三)取消了“各级储量比例”的要求
规范对“各级储量比例”再不作硬性规定,而是由投资者根据需要确定,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对于各类储量、基础储量或资源量的用途要求仅作了一般性规定,基本原则是探明的矿产资源应满足矿山建设还本付息期所需的矿量;控制的矿产资源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矿量;推断的矿产资源应满足矿山远景规划的矿量。
(四)利用“类型系数”作为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依据
本规范对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首次引入了“类型系数”的新概念,利用“类型系数”作为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的依据,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从定性向半定量转变。
(五)规范包含四个勘查阶段的有关技术要求
规范对铜、铅、锌、银、镍、钼矿的勘探、详查、普查、预查工作均提出了相关的技术要求,而不仅是对某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技术要求,以满足多层次勘查和不同业主对地勘工作的需求。所以,称为“地质勘查规范”。
二、矿床勘查类型与勘查工程间距
一般是先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然后根据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勘查工程(或叫探矿工程、采样工程)间距。
(一)矿床勘查类型划分
1.类型系数:通过对75个矿床勘查类型实例的研究,规范首次提出了“类型系数”的新概念。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时,应依据主矿体规模、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5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
为了量化这5个因素的影响大小,给每个因素赋予一定的值,即类型系数,根据5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值之和就可以确定是第几勘查类型。在5个因素中,主矿体之规模大小比较重要,所赋予的类型系数值要大些,约占30%;构造对矿体形状的影响与矿体规模有间接联系,所赋予的值要小些,约占10%;其它3个因素各占 20%。
(1)矿体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其具体划分及类型系数见表1。
表1 矿体规模划分及类型系数表
矿体规模 类型系数 矿产种类 长度(m) 延深或宽(m)
大型 0.9 铜、钼 >1000 >500
铅、锌 >800 >500
银 >300
镍 >400
中型 0.6
(0.3~0.6) 铜、钼 300~1000 300~500
铅、锌 300~800 200~500
银 150~300
镍 200~400
小型 0.3
(0.1~0.3) 铜、钼 <300 <300
铅、锌 <200
银 <150
镍 <200
由于矿体规模对勘查类型影响较大,小型矿体(<300m)和中型矿体(300~1000m)按长度不同应有不同的值:小型矿体长度<100m赋值 0.1,150~200m赋值0.2,>200赋值0.3;中型矿体长度300m赋值0.3,400~500m赋值0.4,>500赋值0.6。
(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分为三类
A.简单:类型系数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分枝复合有规律;
B.中等: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系数0.4。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柱状,内部有夹石,有分枝复合;
C.复杂:类型系数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整的脉状、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荚状、囊状、鞍状、钩状、小筒柱状,内部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
(3)构造影响程度分为三种
A.小型:类型系数0.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
B.中型:类型系数0.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C.大型:类型系数0.1。有多条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
(4)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大致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种。各矿种不同稳定程度的厚度变化系数及类型系数见表2。
表2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及类型系数表
矿产种类 稳定程度 厚度变化系数(%) 类型系数
铜 稳定 <60 0.6
较稳定 60~130 0.4
不稳定 >130 0.2
铅、锌 稳定 <50 0.6
较稳定 50~100 0.4
不稳定 >100 0.2
银 稳定 <80 0.6
较稳定 80~130 0.4
不稳定 >130 0.2
镍 稳定 <50 0.6
较稳定 50~100 0.4
不稳定 >100 0.2
钼 稳定 <60 0.6
较稳定 60~100 0.4
不稳定 >100 0.2
(5)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根据主元素品位变化系数划分为均匀、较均匀,不均匀三种。各矿种有用组分均匀程度具体划分及相应的类型系数值见表3。
表3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及类型系数表
矿产种类 均匀程度 品位变化系数(%) 类型系数
铜 均匀 <60 0.6
较均匀 60~150 0.4
不均匀 >150 0.2
铅、锌 均匀 <80 0.6
较均匀 80~180 0.4
不均匀 >180 0.2
银 均匀 <100 0.6
较均匀 100~160 0.4
不均匀 >160 0.2
镍 均匀 <50 0.6
较均匀 50~100 0.4
不均匀 >100 0.2
钼 均匀 <80 0.6
较均匀 80~150 0.4
不均匀 >150 0.2
注意:品位变化系数要用矿体单样品位计算,而不是用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
2.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上述5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具体划分为三种勘查类型:
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2.5~3.0。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中等。
第Ⅱ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7~2.4。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第Ⅲ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1.6。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到严重。
本规范把原来的4至5种勘查类型调整为3种。本规范的Ⅰ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Ⅰ、Ⅱ类型;Ⅱ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Ⅲ类型;Ⅲ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Ⅳ、Ⅴ类型。
(二)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规范对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只提出了原则意见。勘查工程的布置,一般是以一定几何形态的网格来控制矿体,并根据工程密度估算不同类别的资源/储量;勘查工程的布置还应考虑不同勘查阶段的衔接。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参考,本规范附录D之表D.4给出了3种勘查类型“控制的”资源/储量的参考工程间距(见表4)。这些数据仅是经验的总结,使用者必须结合矿床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
表4 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工程间距参考表
矿 种 矿床勘查类型 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m)
沿走向 沿倾向
铜 Ⅰ 200~240 100~200
Ⅱ 120~160 100~120
Ⅲ 80~100 60~80
铅锌 Ⅰ 160~200 100~200
Ⅱ 80~100 60~100
Ⅲ 40~50 30~50
银 Ⅰ 100~120 80~100
Ⅱ 60~80 40~50
Ⅲ 40~50 40~50
镍 Ⅰ 160~200 100~160
Ⅱ 50~80 50~80
Ⅲ 40~50 40~50
钼 Ⅰ 120~200 100~200
Ⅱ 80~100 60~80
Ⅲ 40~50 40~60
注意:1.工程间距沿倾向钻孔指实际控制矿体的距离(斜距),坑道为中段高度;
2.同一勘查类型中工程间距视矿床规模及复杂程度择优选用;
3.当矿体沿倾向变化较走向稳定时,工程间距沿矿体走向可密于倾向。
1.表4中未给出探明的和推断的工程间距。探明的工程间距应在研究矿床自身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加密工程间距,不限于“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目的是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使矿体连接无异议。推断的工程间距,可以是不等间距的稀疏工程控制,其稀疏程度可以是“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2-3倍。
2.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与矿体五种主要地质因素 (规模、形态、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构造影响程度等) 有关。对于勘查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运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一般的中、小型矿床,有类比条件时,运用传统的类比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大型矿床,应进行工程间距试验或不同勘查手段的工程验证,以确定最佳工程间距。
3.勘查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矿床类型和地形条件确定:一般I类型以钻探为主,并用坑道进行验证;Ⅱ类型和Ⅲ类型应以坑钻结合对矿体加以控制,如果地形平缓,则以钻探为主,地形陡峻则以坑道为主。
4.对于第Ⅲ勘查类型中极其复杂的小型矿床,无法探求控制的资源量/储量时,可施行边采边探、探采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