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东北种植黄豆技术告诉我啊

谁知道啊 ,请问有谁知道的 告诉我好不好啊!
2025-04-17 01:49:4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稻谷。稻谷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长,苗期生长要求10-12℃以上,开花授粉要求18-20℃以上的温度,同时, 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给。大部分民族地区难以满足这两种条件。目前适合生产要求的地区有:海南产区。地处低韦热带北缘,又是一个海岛,为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度高,热量足,作物全年可生长;日照多,辐射强,作物光合潜力大;雨量充沛,可满足作物的水分需要,是我国作物一年三熟的主要产区,但常有风害威胁。全岛可分为八片粮食基地,即北部台地、东北部台地、东部平原台地、东南部平原台地、南部沿海平原、西南部沿海平原、中部五指山以北丘陵盆地、中部五指山以南低山盆地等。全岛600 万亩耕地中有水田269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4%。岛上有一种特殊的粮食作物——山兰坡稻(即旱稻)是少数民族的重要粮食。一般产量低,平均亩产约 142斤,最低只有47斤,最高亦不过189斤。建国以来, 海南粮食有了很大发展,但因播种面积不稳定,产量增长速度不快,加上人口增长快,粮食还不能自给,每年还需从大陆调进一定数量的粮食。
广西产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生长期长。全区各地都种植稻谷,是全国重要稻谷产区之一,是以籼稻生产为主的双季稻产区。在桂南一部分地区积极发展稻稻豆、稻稻烟、稻稻肥(冬绿肥)以及稻稻菜等一年三熟制;在桂北一些地区和高寒地区则改种单季稻。普遍重视推广杂交水稻品种,以提高粮食产量。1988年全区稻谷播种面积为3694万亩,占全国稻谷播种面积7.7%,点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2%。同年产量为939.3万吨,占全国稻谷产量5.55%,占全区粮食作物总产量89.89%。属于自给型区(省) ,好年成,还可调出一部分粮食。水稻分布主要有三个稻作区:即桂东南、桂中双季稻区;桂东北单双季稻混作区;桂西、桂北高原山区单季稻区。广西是个人多耕地少的地方,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继续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将会适当减少,因此,粮食种植在空间上的横向扩展受到限制,向纵深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扩大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
云贵产区。地形复杂,山地垂直气候变化显著,稻谷品种也出现高粳低籼的垂直分布。过去以单季稻为主,近年来在河谷平坝地区发展了双季稻的生产。
北方一季粳稻区。主要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它是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朝鲜族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而著称。他们最早在通化县大甸子等地试种成功,后来在延边开始种植,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了长达1308米的渠道,灌溉了33顷水稻田,并获得较高产量,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水稻区。出产的大米,白如雪,油性大,营养丰富,与闻名京津的小站稻驰名于世。另外,在内蒙古东部西辽河平原、兴安盟南部等地也有一定面积的早熟品种稻谷。
西北旱稻作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后套地区、宁夏平原、河西走廊西部以及新疆乌鲁木齐、玛纳斯、阿克苏、喀什、库车、莎车等绿州地带。属绿洲灌溉农业,全靠人工灌溉,种植抗旱早熟品种。
青藏高原一季中粳稻区。主要是在藏东南海拔2300米以下的地区。目前在察隅县上、下察隅区和墨脱县的河谷中种植水稻,以一季中粳稻为主。近年来也在1800米以下地区引种了部分籼稻品种,在墨脱、下察隅以南海拔1500米以下地带,10℃以上,积温在4900-5000℃以上地区,开始试种双季稻。西藏稻田的水源多为山沟冰雪水,水温低,对水稻生长发育不利。 当地群众提高水温的办法是:兴修晒水设施;改良灌溉方式;在禾苗拔节抽穗前适当晒田或浅灌;延长水渠、错开进出水口位置、采用迂回渠道。
(2)小麦。小麦含蛋白质较高,它与稻谷同称“细粮”,是主要商品粮之一。小麦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大类。民族地区多属春小麦产区。
春小麦区。春小麦喜冷凉气候,比较耐寒,适应性强,分布广,日平均气温 0℃左右;即“顶凌”可播种,4-5℃时种了即可发芽出苗,苗期可耐-6℃左右低温。因早、中、晚熟品种不同,全生长期需要≥ 0℃,积温在1600-2100℃之间,生长期为85天- 105天。而北部、西北部干冷以及西南高寒的民族地区均可满足春小麦的生长条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临夏、甘南自治州、河西走廊、新疆、青海、西藏从海拔2500米以上河谷坡地到4500米左右的湖宾平原,从湿润、半湿润地区到半干旱、干旱地区均有种植。近十几年业,民族地区的春小麦种植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强,适应面广,丰产性高的春小麦良种,并已在各地得到推广。如内蒙古地处阴山丘陵的察右中旗、卓资县、固阳县等地春小麦曾突破千斤关,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农场创造了亩产1585斤世界最高纪录。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近年来春小麦有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
冬小麦区。在民族地区主要有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区(省)。这些区(省)大多以水稻为主,冬小麦作为冬种作物在旱地种植,种植面积虽少,但它的种植可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量。由于这些地区的群众以稻谷为主粮,小麦商品率较高。冬小麦在种植地域上已跨上新高度,在海拔4100米的青藏高原上试种成功,在高原3000-3800米地带,可获得高产,也不易发生锈病。1959年培育了“肥麦”良种,197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很快就成为西藏第二大栽培作物,超过了春小麦,仅次于青稞。“肥麦”适应强、耐水肥,具有分蘖力强、有效分蘖率高、抗逆性好、茎杆粗壮坚韧和抗倒伏的特点。1979年在拉萨彭波农场的11.6亩试验地曾生产出亩产1339斤的高纪录。
(3)玉米。喜温作物,少数民族群众主要粮食之一, 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玉米苗期要求8-10℃,开花授粉要求16-18℃的温度, 幼苗期抗旱能力较强,生长期间月降水量在100毫米为宜,年降雨量低于350毫米的地区则需要灌溉。对土质条件要求不严格,但以中性壤和砂壤土最适宜。玉米主要分布在热量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内蒙古、宁夏、广西、云南、贵州及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2500米以下和藏东南一带海拔3200米以下地区。鄂西、湘西、延边等自治州和海南七个自治县也有分布。玉米是高产作物,从1988年产量看,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区(省)有云南、内蒙古,500 万吨以上的有广西、贵州、新疆等。
(4)高梁。喜温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栽培高梁最早的国家。 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的特征,所以在干旱地区、涝洼和盐碱地区均可种植。因高梁根系发达,吸收水及养分能力强,与浅根或豆科作物轮作、间作最为适应。多种植于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北方民族聚居区。高梁由于单产低(亩产100多斤),以致播种面积连年下降。例如, 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初(1949年)高梁种植面积占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0.4%,到70 年代末80年代初已下降到4.3%。
(5)青稞。是大麦的一种,称稞料大麦,在青海、 西藏一带通称青稞。它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用来制作糌粑,也可酿造青稞酒。青稞具有独特的耐高寒特点,在日平均气温稳定的0℃,耕作层土解冻时, 即可播种,不管是早春还是临冬播种,只要能发芽生长,苗期就不易受低温影响,在最暖月均温不足10℃,日均温≥5℃延续日数100天的高寒地区尚能正常生长。从海拔2500米以上河谷坡地到4500米左右湖滨平原,分布上限可达4750米。从湿润,半湿润地区到半干旱、干旱地区的均有种植。由于青稞有耐寒特点,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随着海拔逐渐升高而增大。青稞在西藏高原中南部和西部农区,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成为当地的单一作物;海拔4100-4500米之间,占当地总播种面积70-90%;海拔4100 米以下(藏东三江流域3900米以下),占当地总面积的30-50%。
(6)豆类。豆科作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扁豆、蔓豆、巴山豆、鸡头豆、小豆等品种。豆科既是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副食品原料。这里着重介绍大豆、蚕豆、豌豆三种。
大豆。目前大豆品种约有100多种。根据种皮颜色可分为黄豆、青豆、黑豆、褐豆四种类型。在栽培制度上则有单作、间作、混种、套种或两熟大豆之分。大豆分布广泛,民族地区主要有东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蒙古、宁夏、新疆、广西等区(省),尤以延边生产的大豆质优商品率高,属于东北大豆产区。内蒙古产量最多,1990年生产大豆达47.6万吨。广西大豆生产有南北之分,北部多在稻田种植秋大豆,南部一年种两次大豆。
蚕豆。是藏族人民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蚕豆有根瘤固氮作用,能补偿地力,是青藏高原春小麦和青稞的优良前茬作物。由于对热量和水、肥条件要求较高,目前可在3800米以下的局部地区种植。主要分布在西藏曲水、尼木、达孜、拉萨城郊、堆龙、德庆南部及山南的乃东、贡噶,青海的高位水浇地、中位山旱地,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州等地。尤以青海的蚕豆粒大、质优、产量高,蛋白质含量达22-29%,淀粉含量为43-57%,脂肪0.67-1.7%,经济价值高,是重要的出口物资。
豌豆。是藏族群众主要食用豆类食物。主要集中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近年来也出现一些高产典型。
(二)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商品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是除粮食、饲料、绿肥等作物之外的各种作物的通称。包括纤维原料、油料、糖料、饮料以及水果、烟草、热带特种经济作物等等。从作业技艺上可分为农艺、园艺、树艺等作物三大体系。狭义的经济作物仅指棉、麻、油、糖、烟、蔬菜等大田经济作物,即指农艺作物体系。
1.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1)糖料作物,某蔗和甜菜是我国两大主要糖料作物, 也是国家重点的经济作物之一。因所需自然条件不同,分布上呈现“南蔗北菜”的特点。
甘蔗。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具有喜高温、需水量大、吸肥多、生长期短的特点。甘蔗种植在民族地区已有千余年历史,多属农村副业性质,一家一户小块种植,土法制糖,分散分布。建国后,随着机制糖工业的发展,蔗糖业得到迅速地发展。据资料统计,1990年民族自治地方甘蔗产量为2141.48万吨。比1952年109.36万吨增长18.6倍。 在地区分布上也逐步由分散转向集中。主要集中在海南岛的乐东、三亚两个自治县(市);在广西境内梧州—来滨—东兰—田桂一线以南的邕江—浔江流域和左、右江流域与桂南沿海等地;在云南多集中南部和西南部海拔1000—1100米以下的河谷台地和山间盆地。
甜菜。是喜凉、喜光、耐盐碱、需要一定水份的长日照作物。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征。按其用途可分为糖用、饲用和油用三种类型。糖用甜菜经济价值高,块根一般含糖17-19%,叶子、青头、 尾根以及制糖后的丝,是牲畜的良好多汁饲料。近十年来,甜菜生产发展很快,1980年民族地区开始突破百万吨大关,到1990年产量达到532. 3 万多吨, 与1952年24.48万吨相比,增长20.8倍。甜菜分布较广, 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的黄灌区、土默特、阴山前山地区以及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新疆的玛纳斯河流域,现又扩种到南疆;宁夏平原,青海湟水河谷及甘肃河西走廊也有种植。
(2)烟茶作物。烟草属嗜好作物,茶属饮料作物, 这两种作物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喜好,特别是牧区生活的民族,离

回答2:

问题太笼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