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说林类是"得之而不尽者"?这则寓言想要表达什怎样的思想?

2025-04-12 08:14:2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关于“得之而不尽者”可以联系下文分析: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旷,睾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得)之徼(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也。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 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天瑞》)

“孔子”认为林类这样的“狂荡之士”和某些“智谋之士”都是有误的。又说“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意思说只有“圣人”才能懂得轻重,有取有舍,平衡好出世和用世二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