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品即中国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我国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
类型、品种非常繁多,如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
按照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3] 。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观赏类的民间艺术品如年画、剪纸、刻纸、花灯、扇面画、炕围画、屏风、铁画、烙画、彩绘泥塑、面塑、装饰性摆件、各种装饰画、装饰挂件等,往往是那些以审美和装饰为目的,满足精神需求的比较纯粹的美术类艺术品。
玩赏、游艺、表演类中的艺术如各类民间传统玩具、皮影、木偶、风筝、空竹、风车,包括用于武术和竞技、庙会和花会表演、游街彩车使用的道具、器械、乐器、装饰品等。
有许多种,剪纸,石刻工艺,泥人,木板年画,陕西皮影,南阳玉雕,洛阳宫灯,泥塑,刺绣,染织,风车,空竹,编织,铁画,竹雕,陶艺······就这些。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玩具类的民间艺术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 及综合材料所制玩具等。传统玩具是指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手工制作玩具,俗称「耍货」。它们与民俗关系密切,具有一定的传承历史。传统玩具的生产采取了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加工方法,成为代代相传的地方和家族手艺,其材料大多采用天然的泥、木、竹、石、布、面、金属、皮毛等等。
染织绣类的民间艺术实际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纺织、刺绣、织锦、缂丝等几大类别。印染是民间服饰和日常居室装饰密切相关的工艺品,主要有蜡染、扎染、蓝印花布、彩印画布等,主要用在服装、帽子、被褥、床饰、门帘、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布艺。刺绣则包括了四大名绣、各地民间刺绣、少数民族刺绣等。、河南民间手绣。
塑作类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塑作类艺术还常结合彩绘装饰方法,在塑形后再施以彩绘,以增加艺术品的欣赏性、象征性和吉庆祥和的气氛。一些民间脸谱和器物采用纸浆拍塑而成,而玻璃类、糖人等则采用吹塑方法,趁热边吹边塑形,也属于塑作类艺术。
剪刻类是指以剪、刻、凿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类。其内容包括了剪纸、刻纸、皮影、剪贴画、刻葫 芦、铁画、石刻线画、瓷刻画等。民族服饰和布艺的制作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剪裁工艺。这些艺术品的造型顺序往往是由大及小,所使用的材质一般具有挺阔硬朗的质地,如纸、皮、竹木、石、陶瓷、象牙等。
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指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作品,如我们常见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还有与塑形结合的雕塑艺术品等。雕和镌往往都是在硬质界面和半干状态的固态界面上进行的,而塑需要在软质材料上进行,这是雕镌和塑作不同之处。我们熟悉的这类作品包括雕花的竹笔筒、玉石首饰和摆设、金属首饰、芜湖铁画、在砖上雕刻的砖雕、石雕作品等。
民间绘画不仅是独立的观赏性的艺术,还作为环境和器物等的装饰,成为附属性的装饰绘画,如皮影、木偶、脸谱、刺绣、剪纸、建筑装饰、陶瓷装饰等就大量采用民间绘画的语言或图案、对其进行装饰。民间绘画的特点是它有着强烈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与民间习俗相结合、有着很强的程式化色彩,造型古朴、夸张,色彩鲜明,既有工笔重彩之作,也有淡雅隽秀之作。
中国的竹、草、藤、柳、棕麻编织工艺品像其他工艺品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二三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有苇、竹等类的编织物。藤至少在氏族社会时已用于编织胄和盾牌。柳编则在新疆曾出土的唐代「线柳编长方盒」中,可以了解到柳编工艺在唐以前就已很发达。葵、棕、柳、麻编织也有悠久的历史。
扎糊,是指以竹、木、铁丝等为骨架,以丝绸、纸等外面,通过扎结、扣榫、糊裱等方法制作工艺品的方法,也是民间艺术中纸扎(又称扎作、糊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彩灯、风筝、扇子等一类以扎糊方法制作的艺术品的总称。除了彩灯、风筝等自称一体的艺术品类外,扎糊一般主要指的是纸扎类的作品。
民间艺术中大量的内容都是通过人的舞动、戏耍、操作、歌唱等形式来完成的,与这种表现方式有关的艺术门类都可称为表演类艺术。其特点是:以部分民间艺术品、器械、工具等为道具或装饰手段,突出展现人的歌舞、演奏和绝技等天赋和表演技能。其他还有木偶戏、杂技、歌舞、民歌演唱、民间社火、各地小戏、秧歌、锣鼓、旱船、竞技等体育项目等,都属于表演类艺术。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
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的。
从功能上看,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流传久远。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为平面设计的符号,表明中国的现代设计在往民族化的方向上发展。这不是一种表面上的搬用与模仿,也不是停留在对“形”的简单的挪用和堆砌上,而必须对其中的观念性意义、文化内涵予以领悟和把握,同时吸收现代设计理念,适应现代审美习惯,扩展设计思维空间,在造型、表现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加以改造、提炼、运用与创新,形成特有的、民族化的设计艺术,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