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纳粹德国的终极截击机。不过它确实没有什么参战经历,也没有战果…… 研制过程 1944年春,盟军开始对德国本土实施纵深轰炸,德国各大工业城市均不能幸免。更糟的是,面对数以千计的B-17轰炸机及其性能优异的护航战斗机P-51,德军的活塞式战斗机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除了继续研发喷气式战斗机,德军急需一种更高效而廉价的截击机。德国航空部的要求是操作简单、廉价、且能在发现轰炸机群后起飞,并能在轰炸机达到轰炸目标前进行截击,看来只有火箭推进的飞机能够做到。1925年秋,梅塞施密特、容克、亨克尔公司提交了各自的方案,它们分别是Me P.1104,Ju EF127"Walli" 和He P.1077"Julia"。另外还有第四个竞争者,就是埃里希�6�1巴赫姆(Erich Bachem)公司的BP 20,它类似于亨克尔公司的方案,但更易操纵,而且BP 20既没有起落架也没有滑撬,而是要靠在空中解体的方式来回收。虽然战斗机总监阿道夫�6�1加兰德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德国航空部最终还是选择了相对保守的Ju EF127 和He P.1077"Julia"。 事实上,早在 1939年6月,维尔纳�6�1冯�6�1布劳恩博士就提出了垂直发射的火箭推进飞机的计划,当时就被航空部技术处以不切实为由否决。六年之后,相同的计划看来又将重蹈覆辙,但巴赫姆找到了党卫军头子海茵里希�6�1西姆莱,在他的支持下,巴赫姆得到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西姆莱指定航空部的奥伯斯特�6�1科迈尔(Oberst Knemeyer)为该计划的主任,道尼尔公司的赫尔�6�1拜斯巴特(Herr Bethbader)也参与了该计划,不久BP 20得到了航空部的编号Ba 349,并得到了绰号:Natter(意为蝮蛇)。 独特的设计 Ba 349很快就生产出来,因为当时金属材料十分匮乏,加之为了提高机动性,机体绝大部分为木制结构,但驾驶舱仍有装甲保护。其机身为圆柱形,短而平直的机翼上没有任何操纵面,而全都在呈十字形的尾翼上(所以称它为火箭也许更适合)。Ba 349使用一台赫尔穆特�6�1瓦尔特(Hellmuth Walther)公司的瓦尔特 HWK 109-509A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Me163 也使用相同的引擎),其燃料箱位于机身中部:分别为T燃料箱(过氧化氢和稳定剂)和C燃料箱(肼/甲烷的水合物),这两种燃料一旦混合就会自燃,加之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必须十分小心。为了增加起飞速度,Ba 349还使用了4个斯密丁(Schmidding)533固体助推火箭,这使Ba 349能在60秒内达到11,000米的高度。武器方面,原计划装备2门30毫米Mk108航炮,但很显然,德国人也知道Ba 349 的性能远不及盟军的护航战斗机,所以量产型只装备了威力强大的火箭弹,以便更有效的对付盟军的轰炸机。 作战原理 Ba 349在发射前要竖起24米高的发射架,翼尖和腹翼被固定在导轨上以便控制发射姿态。飞机的操纵系统和可操纵面在发射时将被锁住,直到10秒后助推火箭烧完并被爆炸螺栓炸离机身。这时操纵系统被打开,地面通过无线电控制飞机爬升,当然飞行员可以随时接管控制权。Ba 349爬升到接近10,000米时,飞行员控制飞机下降并接近敌方的轰炸机编队(美军一般在6,200至9,400米的高度接近轰炸目标),当距离轰炸机1.6至3.2公里时, 飞行员抛开机头锥,齐射24发亨舍尔Hs 217“焚风”式火箭。由于燃料也快用完了,Ba 349下降到1,400米,飞行员使用爆炸螺栓将飞机从机身中部的连接部炸断,带有发动机的后部机身通过自动打开的降落伞安全降落地面,这样最为宝贵的发动机就可以再次利用。而飞行员则须等一会儿才能爬出座舱,以免被尾翼击中,飞行员打开自己的降落伞,前部机身则被抛弃。 这是德国的,日本仿这个造了“樱花”特攻机,但是那是自杀飞机,资料就自己查吧!叫 “樱花”特攻机
二战期间的日本“秋水”火箭式飞机源于德国的Mel63火箭飞机 对于“秋水”火箭式飞机一开始的遭遇,日本人称为“苦难的开始”。 惊人的决定 经空路返回日本的岩谷中佐一抵达羽田机场后,立即携带Mel63和Me262飞机的机密资料直奔航空本部,向相关人员进行了详细汇报。 岩谷根据他在德国长时间考察的结果,发表了意见:Me262喷气式飞机的技术已经成熟,实用性高,仿制工作相对容易,建议优先研制Me262。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岩谷汇报到Mel63火箭式飞机时,航空本部的伊东裕满大佐对这种“从未听说过的飞机”表现出极大兴趣。这为后来航空本部的决策埋下了伏笔。 1944年7月20日和21日两天,岩谷出席了航空本部和海军航空技术厂召开的研制决策会议。会上,将1939年试飞成功的意大利“卡普罗尼·堪匹尼”喷气式飞机和Me262、Mel63进行了性能对比。由于日本海军已经先期对这种喷气式飞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始试制喷气式发动机,有了相当的技术储备,因此对仿Me262的研制工作很快达成了共识。日本军方人士扬言,“这是日本迈向喷气机时代的一次重要会议”。 然而,对仿Mel63的研制工作,会上却意见纷纭,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火箭发动机上。一是日本在这方面没有技术储备,二是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制造问题成堆。装火箭发动机的飞机即使只飞10分钟,也需要一吨多的高纯度浓缩过氧化氢。而过氧化氢的制造不仅需要大量的能量和化工原料,还要有相当数量的白金作触媒剂。这两条都不好解决。不过,火箭飞机的高机动性太诱人了,再加上当时美军B-29轰炸机的大轰炸令日本人十分头痛,急需研制一种能高速升空的战斗机来对付B-29,在这种背景下,主建派的意见占了上风。空技厂的和田厂长总结说:“(火箭飞机)这件事就这样定了。机体研制由海军负责,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由陆军负责,举全日本之力合作开发,飞机的名字暂定为‘十九试局地战斗机’”。“十九试”为试验机的编号,“局地”为短程、仅在局部地区使用的意思。事实上,“秋水”火箭式飞机的续航时间仅为10分钟,靠高机动性升空格斗,来个“一锤子买卖”。 奇特的结构 与Mel63一样,“秋水”火箭飞机的技术核心在火箭发动机上。它那独特的外形,圆圆的机腹,长长的机翼,短粗胖,无尾翼,算得上是飞机中的“另类”。 “秋水”机正式编号为J8M1,自重1445千克,全重3870千克,全长5.95米,全高2.7米,翼展9.5米,主翼面积为17.73米2。 “秋水”机体最大的特点是无尾翼。这一点和原型机Mel63相同,但由于装上了无线电台,全长比Mel63长约100毫米。 飞机主翼为木质单翼式,外板为胶合板上敷以飞机翼布制成。机翼前缘的后掠角为27°,已经有点喷气式飞机的模样了。机翼内左右各有一个乙液箱,装536升(480千克)乙液。机身为铝合金单壳结构。在驾驶员后的机身中央装有容量为1159升的甲液箱,再往后是“特吕”二号火箭发动机。垂直尾翼的方向稳定板也是木制的,但方向舵为薄钢板制成。 “秋水”机的起落架也算一绝。据说飞机起飞后,要将起落架的车轮抛下。其目的是防止飞机高速着陆时,因强烈的冲击使飞机来个“前滚翻”,造成甲液爆炸,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这样,飞机着陆时,要靠钢制的滑橇和尾轮来制动。 “秋水”机上的主要武器为两门30毫米机炮,各携弹50发。在机首部装有三式空二号无线电台。操纵装置为拉杆式,但有复杂的连动关系。 “秋水”机的最大速度为900千米/小时,续航时间仅为10分钟,乘员1人。 危险的动力 “秋水”机的发动机为“特口”二号火箭发动机。“口”为日文假名,有时也称为“特吕”二号发动机。其原型机为Mel63上的“瓦尔塔”HWK-109-509A火箭发动机。仿制的“特吕”二号发动机和原型机大同小异。 “特吕”二号发动机的推进剂分为甲液和乙液。甲液为过氧化氢(H202)的90%水溶液,乙液为水合肼(N2H4·H2O)和无水甲醇的混合液。甲液和乙液在燃烧室汇合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燃气从喷管高速喷出,形成强大的推力,推动飞机高速飞行。 火箭发动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件叫喷射阀,共12个。它虽然是个小部件,却起着调节流量,进而调节火箭推力的重要 作用。甲液经菌形阀高速喷出后,靠引射作用将乙液引出,二液在燃烧室混合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成为推动火箭前进的动力。菌形阀的开度可以调节,再加上12个喷射阀可以2个、6个、12个工作,从而实现三种调节方式。菌形阀和阀座的最大间隙只有1毫米,而乙液狭缝的间隙只有0.3毫米,可见喷射阀是一个相当精细的部件。菌形阀和阀座都需研磨加工。 关于推进剂这里还要做些补充说明。过氧化氢是强氧化剂,滴落到织物上甚至可以着火,滴落到皮肤上可以引起烧伤。因此甲液箱若被子弹击中,能将飞机炸成碎片。对于“恐怖”的甲液,教官反复向“秋水”队员强调两点:一是万一在飞机的起落架车轮未能抛下时,着陆一定要万分小心,防止因着陆冲击引发甲液爆炸;二是着陆时一定要将残余的甲液全部放掉。乙液为30%的水合肼、60%的无水甲醇、10%的水加少量反应促进剂制成。和甲液相比,乙液要“安全”得多,没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但乙液对人体有毒,同样要小心伺候。 试飞到梦碎 1943年8月,早在Mel63的资料未运到东京前,日本军方就在横须贺海军航空队成立了“第一飞行队”。它就是后来的“秋水”飞行队。 “秋水”飞行队共16名飞行员,军衔都在少尉以上,队长为28岁的小野二郎大尉。建队后的头三天,队员们首先经过了严格的医学检查。从第四天开始,队员们开始了低压舱的训练。开始阶段,模拟在20分钟内升空到10000米,以后逐步加大难度,直到3分钟内升空到12000米的低气压适应训练。尽管队员们带着氧气罩,但耳膜胀痛的感觉令人十分难受。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到了10月初,开始了正式的练习机飞行,“秋水”飞行队的名字也正式叫响。其实,“秋水”不单是“秋天的水”的意思,还是日本一种利剑的名字——三尺秋水。以“秋水”来命名一种新式飞机,寓意深刻。 起初,“秋水”队仅有5架93式中间练习机。当然,并不是一般地驾驶这种双翼飞机,而是要在这种飞机上尽可能地模仿“秋水”机的起飞、加速、降落等状态。后来,“秋水”队员又驾上了“零”式战斗机21型和52型,升限也达到了10000米的高空。所不同的是,“零”式战斗机升高到10000米的时间是“秋水”机的10多倍,模拟不出高加速度的效果,只不过是体验一下“超”高空的感受而已。 1944年12月,主要尺寸和“秋水”机相同的“轻滑空机”试制成功。研制“轻滑空机”,一方面是为了正式研制“秋水”机积累数据和资料,另一方面是试验雪橇式机腹着陆的可行性。12月26日,犬冢大尉驾驶“轻滑空机”成功地实现了滑橇着陆,为正式研制“秋水”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了区别,后来对这种“轻滑空机”称为“秋草”机。 按原定计划,“秋水”机的一号机应该在1944年12月完成,到1945年3月应该完成150架“秋水”机,到1945年9月应该完成1300架“秋水”机。但是,由于美机对日本本土的猛烈轰炸,加上研制过程中技术问题成堆,到1945年4月22日,“特吕”二号火箭发动机才研制成功。6月12日,装“特吕”二号发动机的“秋水”一号机3分钟满负荷运转试车成功。它标志着“秋水”火箭飞机正式诞生。 1945年7月7日,“秋水”机正式试飞,飞行员还是犬冢大尉。16时55分,试飞正式开始。只见“秋水”机的尾部喷出一股蓝烟后,迅速拔地而起,一瞬间便飞到500米高空。地面上的“秋水”队员一阵欢呼雀跃。突然,听不到发动机的声音了,地面人员一阵紧张。紧接着,他们看见“秋水”机抛弃甲液,飞机像断了线的风筝转了个大圈迅速下滑,在机场附近怦然撞地,飞机解体。人们慌乱地抬上犬冢直奔医院,犬冢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几日后,秋水队为晋衔后的犬冢少佐举行了海军葬礼。“大日本帝国”的“秋水”梦终于破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已经造出来的几架“秋水”火箭式飞机成了美军的战利品,进而成为美国航空博物馆中的珍贵馆藏。 [画外音]“秋水”机也好,Mel63也好,无非是侵略者的一种战争工具。然而,在60年前就制造出火箭式飞机,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在“技术上的超前性”和“洋冒进”,必然带来可靠性极差、风险极大的弊端。 Mel63虽然曾用于实战,但故障频仍,战果甚微,以至于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火箭飞机再未得到发展。1981年问世的航天飞机,算是对火箭飞机“否定之否定”。时至今日,能制造航天飞机的国家,也只有美国和苏联。
日本不需要仿制啊,当时日本的航空工业还是很强的 只是后期得到了德国的ME262 的图纸,开发出了中岛橘花。战争结束了,要是没有结束恐怕要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出更好的飞机
中岛J8N1 "橘花" 仿制ME262的日本版本,二战末期,日本从德国获得了一架完整的 Me 262,用潜艇安全运送回国。他们随后开始了这种战斗机的仿制工作——Ki-201“火龙”,但是在战争结束前没有完成。另外日本海军利用 Me 262 的技术开发了攻击机——中岛 J8N1“橘花”。“橘花”看起来与 Me 262 相似,但是后机身截然不同,为了简化生产没有向后收细。并且它空重大约是 Me 262 的一半。“橘花”具有折叠翼,便于藏匿于掩体或隧道中,此时日本海军的航母大都沉没于太平洋深渊中,“橘花”不是为了舰载目的而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