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要介绍一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变化

2025-04-18 01:38: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为传播学效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重新阐述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这个理论也受到了来自理论界和时代发展两方面的挑战。在理论上,学者们针对她的理论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对她用人对孤立的恐惧这个单一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提出了异议;此外,这个理论不太能很好的解释异常思想的迅速传播;而且,这一理论可能与特定的民族心理相联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和不同的议题上,这一假说在理论和经验性调查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从时代的发展来看,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也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一些学者认为,由于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难对其施加群体的压力,作为支撑该理论的假设,即惧怕被孤立的心理状态也就不复存在,所以“沉默的螺旋”理论也就失去了效用。

互联网络带来的传播方式及受众心理的改变,必然引起传统的传播理论的改变,但我们并不能因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的产生就否定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传播方式的改变引起的人们的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突发式的,而是与原有的生活及思维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的,而且技术理论上的可能并不能代表现实实践中的可能。

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已经失灵。

汪碧芬、吴英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与实践局限初探》一文中 [4],提出网络传播对“沉默的螺旋”最明显的挑战就直接来自于网络传播的显著特性之一——匿名性。她认为:

1、由于网络上的传播交流载体是打印的文字,既没有面对面人际传播的表情等直接接触的阻碍,也没有大众传播声音和图像的影响,所以网上交流使人们无须留名留姓,无须自报家底,无论是你胡言乱语,还是直抒胸意,都没有人干涉你,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在说,到底他说的是真是假。因此,网上传播带给了人们更大程度的交流与自由表达的空间,而这正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中所缺失的条件。

2、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别人想法的影响,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负担,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因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表达自己的异议”的情形逐渐削弱,甚至完全消失。

3、交流对象也都有这样的心理:不知道发表异议的人是真是假,说不准他是在故弄玄虚,故意要显得与众不同,因此对异议者的责备也会轻些,网上交流人们随意表达意见后所需承担的心理压力就变得十分有限。

4、在网络传播中人们往往容易坦露真实的自我,这会更加促使人们即使在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仍表明自己独特的见解。

作者在结论中认为:人们在网络中,因为传播的匿名性,往往会将平日鲜有机会当众表露出的“本我”表现出来,更容易也更愿意展示自己的真实观点,而不是随便接受或者默认别人的观点。这样看来,这时再用“沉默的螺旋” 理论来解释一切就行不通了。但作者在这里把“匿名性”作为挑战“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一件利器未免有些底气不足,在作者看来,“匿名性”可以营造宽松自由而没有群体压力的平等的交流空间,但是,“假面舞会的人人平等只是一种虚假的平等原则。在这个缺少‘我与你’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