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发现至少有十多科的野生哺乳动物之间存在种间杂交现象,例如灰熊与北极熊,美洲红狼、灰狼和北美郊狼等。人类圈养的狮子和老虎、斑马和马或驴等野生哺乳动物之间也属于种间杂交;家畜中的马和驴、野生牦牛和黄牛等也归此列。亚种间杂交就更为普遍了,一些学者认为这可以统称为种内杂交,没必要单独划分出来。
鸟纲、鱼纲或更低等级的野生动物中,都可以见到不同属之间成功杂交的例子。哺乳动物中也能偶然发生属间杂交,例如羊亚科羊属的山羊(60条染色体)和羊亚科盘羊属的绵羊(54条染色体),能够杂交产下子代绵山羊,但通常情况下两者杂交的后代多为死胎。
不同科之间动物的杂交非常罕见,鸟纲偶见这种现象,例如雉科和松鸡科之间、雉科和珠鸡科之间的杂交;爬行纲和鱼纲中,也偶然可见此类杂交。
而目之间杂交,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已知的不同目之间动物的杂交,仅在鱼类鲤形目的团头鲂和鲈形目的鳜鱼之间、鲤形目鲢鱼和鲈形目真鲷之间发现,并且能够孵出鱼苗。
也就是说,目前的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中,在不经任何基因改造的前提下,杂交现象最高可以达致“目”这一级别。除家畜的品种改良、观赏动物和圈养动物之外,人类并没有进行更多的干预和试验,基本都是在自然界中存在地理屏障、性行为差异、交配季节不同、个体大小差异等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实验,能够实现成功杂交的物种名单一定会更长,会组合创造出一些新物种。当然,这除了受制于伦理道德之外,还要更多的考虑是否会严重干扰自然生态和基因渗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