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属于中光性植物,在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苗期若遇高温强光,常表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生长不旺,叶片中的叶绿素减少。综合多数试验结果,生姜光饱和区大致在650~850微摩尔/(米2·秒)(约相当于30000~45000勒克斯)范围,有研究表明,生姜的光饱和点在1000微摩尔/(米2·秒)以上。生姜光补偿点在15~27微摩尔/(米2·秒)(约相当于800~1500勒克斯)。与其他多种蔬菜相比,其光补偿点较低,说明生姜利用弱光能力较强,具有较耐阴的特性。虽然生姜具有一定耐阴能力,但对其生长来说,并不是光照越弱越好,在大田生产中,若遇连阴多雨天气或遮光过度,则光照不足,亦对姜苗生长不利,往往表现植株徒长,茎秆细弱,叶片黄而薄、产量降低。
在温度及其他各种生态条件均较适宜情况下,由于生姜对光照强度适应范围较宽,因此,保持500~800微摩尔/(米2·秒)(约相当于28000~44000勒克斯)对生姜单叶光合作用均有利。若连阴多雨,光照不足,亦对姜苗生长不利。据试验,姜单叶光合作用光补偿点为20~30微摩尔/(米2·秒),光饱和点为660~820微摩尔/(米2·秒)。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保持600~800微摩尔/(米2·秒)光照强度,姜单叶光合作用较高,但群体光合要求的光强比单叶或单株高得多。试验证明,光强达到11800微摩尔/(米2·秒)时,尚未达到群体光饱和点。因此,对姜的群体应保持较强的光照。
姜不同生长时期对光强的要求不同。发芽期要求黑暗,幼苗期要求中等强度光照,旺盛生长期生长量大,较强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
姜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无论长日、短日或自然光条件下均可形成根茎,但自然光条件下最好。试验证明,自然光下,地上茎叶和根茎的鲜、干重均为最高,其次为长日照,短日照处理的最轻(表2-5)。
表2-5 光周期对生姜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