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贵州省辖级市西部名城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东邻湖南省怀化市北与重庆市接壤连接南区与西南边陲纽带享黔东门户美誉
全市辖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龙发区、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发区截至2013土面积1.8万平公总口427万聚居着土家、汉、苗、侗、仡佬等29民族少数民族占总口70.45%
铜仁社稳定风险评估发源首批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铜仁原名铜相传元朝渔铜岩处潜入江底铜三尊元代设置铜江蛮夷军民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明永乐十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4府均隶属于由设置贵州布政使司明统三(公元1438)废乌罗府其部并入铜仁府铜仁由名
清代铜仁建置变化
民元(公元1912)撤铜仁县(治所今江口县)并入铜仁府(治所今铜仁市)
民2(1913)改铜仁府铜仁县(治所今铜仁市);同改思南府思南县改石阡府石阡县改松桃直隶厅松桃县另外恢复原铜仁县(治所今江口县)改名江口县安化县改名德江县原思南府沿河佑溪吏目驻设沿河县原铜仁府省溪吏目设省溪县(今万山特区)玉屏县、印江县建置变
民3(1914)原铜仁县营县丞驻设营县隶属松桃县兼管;原四十八溪主薄驻设四十八溪(今甘龙口)县隶属松挑县兼管
民24(公元1935)6月经民政府军事委员委员行营核准贵州省建立11行政督察区其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辖思南、德江、印江、沿河、石阡等县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松挑、玉屏、省溪等县
民25(1936)1月营县并入铜仁县甘龙口县并入松桃县同3月全省缩编8督察区第六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松桃、玉屏、石歼、省溪、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坪(治所今沿河县坪乡)13县
民26(1937)11月督察区重新设置德江、坪2县划属第五督察区(治所今遵义市)其余9县隶属第督察区(治所今镇远县)
民30(1941)撤省溪县辖别并入铜仁、玉屏2县;撒坪县辖别并
铜仁少数民族 (12张)
入沿河、务川2县
民32(1943)2月全省改设6行政督察区第六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玉屏、松桃、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县
19501月12铜仁区全境解放设铜仁专区专员公署驻铜仁县辖铜仁、玉屏、松挑、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县
19569月撤销松桃县设立松桃苗族自治县195812月撤销玉屏、江口二县并入铜仁县19618月恢复玉屏、江口两县
196612月设立万山特区19689月撤销19708月恢复万山特区
19791月撤销铜仁区革命委员式设立铜仁区行政公署(筒称行署)作贵州省民政府行政派机关现行建制
19839月7务院批准撤销玉屏县建立玉屏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变;198610月7务院批准撤销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变;198612月13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变19878月21务院批准撒销铜仁县设立铜仁市原行政区域变
19841月民公社改乡通建乡建镇调整全区乡级行政区划60区
1987新建民族乡79乡级建制60区10区级镇区(镇)辖315乡、22乡级镇83民族乡
1991全区通建并撤并报经省民政府批复自始建置39乡、56民族乡、69镇、4街道办事处
201110月22撤消铜仁区设级铜仁市撤消原县级铜仁市设碧江区原县级铜仁市行政区域新碧江区行政区域;撤消万山特区设铜仁市万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