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出版苏联大地构造学论著是?

2025-04-20 05:34: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20世纪5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了一批苏联大地构造学论著借以填补空白。
一、施密特之《地球起源学说四讲》(1949年)
1954年翻译出版了苏联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施密特的《地球起源学说四讲》,这本书是根据作者1948年末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演讲写成。启迪我们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重新认识宇宙、地球起源问题,启迪跟中国科学翻了身的中国地质学界树立起一个崭新的宇宙观和地球观。对中国地质学,特别是早有地质学中的哲学的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分四讲。
第一讲:基本情况 对地球起源学说的历史及其现状作了概括和总结,指出问题的关键,并且叙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时也从哲学的观点,对一些新旧学说(其中包括其自己的学说)作了讨论;第二讲:俘获理论 介绍了作为作者的学说的基本现象——“俘获”现象并证明了“俘获”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这个现象在1947年之前在科学界一般是怀疑其为不可能的;第三讲:行星系的基本规律 从他的学说出发,比较系统地解释太阳系的一系列基本特性(如:行星到太阳的距离规律,行星的轨道面,自转,卫星的规律);第四讲:行星地球 把这个学说用于地球物理学,对地球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地球内部的结构,内部的热,年龄,地层的分化等问题)作了一些新的评价。
二、柯西金之《含油区大地构造原理》(1995年)
原书共分八章。前五章论述大地构造的一般理论,后三章叙述苏联含油区区域地质构造。中译本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为前五章,下册为后三章。
本书由地质部编译室译出后经张文佑、叶连俊、吴磊伯三位先生审阅。
全书约三十万字,可供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工作者阅读,由于上册所论述的是大地构造的一般理论,所以亦可作为其他专业地质工作者参考之用。其目录如下:
上册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 构造地质学领域中知识发展的历史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包括引言、层理、岩层产状和岩层厚度在地质构造中的意义,褶皱、断裂(断层及逆断层)、节理和劈理、底辟褶皱和泥火山、盐丘、假构造变动。
第三章 地壳基本构造单元(陆台区和地槽区)
包括引言、地球上地槽和陆台的分布;地壳基本构造单元(陆台和地槽)发展的方向;地槽区、陆台区建造。
第四章 地壳运动根据沉积资料来研究地质构造的发育和阐明地壳运动的特点,观察最新和现代地壳运动来判断过去地质年代中可能的构造运动、关于构造运动本性的地球物理、地震、物理材料、构造运动类型和特点、构造运动原因的研究等。
第五章 地质构造形成的力学机理包括:引言,构造变形的基本类型、褶皱形成的力学机理、断裂变动的力学机理、盐丘形成的力学机理、阐明地质构造几何关系和力学关系中地壳拗曲的计算,构造模型实验与相似原则。
下册
第六章 苏联的大地构造分区
第七章 俄罗斯陆台含油区地质构造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俄罗斯陆台的构造和地质发育史
第三节 俄罗斯陆台不同地区元古代后的盖层的变动总述、莫斯科(中俄罗斯)凹地、别洛鲁西亚和沃罗涅日地块、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前乌拉尔拗陷、滨里海凹地、德聂伯—顿涅茨凹地、乌克兰结晶地块及其斜坡。
第八章 苏联南部阿尔卑斯褶皱区中含油区的大地构造总述、滨黑海凹地和喀尔巴阡山脉、亚速夫—库班凹地和斯塔夫罗波尔高原、捷列克—卡拉博加A凹地、黑海凹地、南里海凹地、土库曼—塔吉克凹地、费尔干纳凹地三、B.B.别洛乌索夫《大地构造学基本问题》(1956年,1965年)
本书系根据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B.B.别洛乌索夫所著《大地构造学基本问题》一书译出。中译本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包括前四篇,下册包括后五篇。目录如下:
上册
《大地构造学基本问题》中译本序、原序
第一篇 作为一门科学的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
第一章 作为一门科学的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的对象和任务;大地构造学的分科;大地构造学在地质学其他部门中的地位;作为地质学一个部门的大地构造学的独立性;研究大地构造学最主要的方法;大地构造学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二章 大地构造学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现状
十八世纪前大地构造学的主要发展阶段;主火说与主水说、隆起说;十八世纪末及十九世纪初构造地质学的成就;收缩说、收缩说在方法学上的缺陷;俄罗斯大地构造学派的形成;大地构造学的现状。
第二篇 地球的深部构造和成分 地球的起源
第三章 地球的深部构造和成分,地球的能量和年龄,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根据地震法资料研究地球构造;地球内部密度的分布;地球的硬度及黏度;压力、温度、地壳的化学成分。
第四章 地球起源,地球物质的状态和成分地球起源;地球发展的前地质时期;地球内部的化学成分、地球的内能;地球的年龄。
第三篇 岩石的最主要产状
第五章 岩石的原生产状沉积岩的原生产状、岩浆岩的原生产状。
第六章 延续变动——岩石的次生产状之一歪曲、弯曲、大型的下拗和上拱、陆向斜和陆背斜、复向斜和复背斜、褶曲、断续褶曲的形态特点、中间型褶皱(脊形褶皱和屉状褶皱)、块状侵入岩中的延续变动。
第七章 断裂变动——岩石的次生产状之二
包括:裂隙、断裂变位、解断层、捩断层、正断层、冲断层及逆掩断层、复杂的断裂变位。
第八章 内在的构造变动、岩石的原生内部构造、岩石的次生构造
第九章 构造形体的结合构造形体的历史的结合、构造形体的力学的结合、构造形体的区域的结合、太古界地层中构造变动的特殊性。
第十章 构造运动的类型
第四篇 振荡构造运动
第十一章 现代振荡运动和最新振荡运动现代振荡运动的表现、研究现代振荡运动的方法和应用这些方法的某些结果,现代和最新振荡运动的分布,研究地壳现代振荡运动的意义。
第十二章 过去地质时代的振荡运动地质剖面小振荡运动的标志、振荡运动的地貌表现、振荡运动和它们的地貌表现的关系。
第十三章 地壳振荡运动对沉积物岩相和厚度形成的影响相和厚度的相互关系、沉积厚度形成的机构、沉积相形成的机构、层的形成;结论。
第十四章 研究振荡运动的方法厚度法、岩相法、间接法、沉积地层剖面的构造解释的实例、体积法。
第十五章 地壳振荡运动的某些一般特性振荡运动的种类、振荡运动的回归性、普遍振荡的小间断、普遍振荡的周期性、普遍振荡的复杂性、波动运动的各种情况、地槽内和陆台上的波动运动、波动隆起和拗陷的配合。
第十六章 振荡运动发展史(1)地槽中振荡运动的发展史和发展规律:地槽中振荡运动发展的一般纲要,塔夫尔—高加索、阿尔卑斯式地槽中的振荡运动,苏联某些其他地槽中振荡运动的发展,天山、中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低地,西南西伯利亚;某些国外地槽中的振荡运动的发展,克尔齐勃里地槽、英格兰的加里东地槽,关于地槽发展规律的一些结论,关于地槽发展的同期性的程度,地槽历史中由一个旋回向另一个旋回的过渡,地槽中振荡运动发展的一些可辩论的问题。(2)陆台的振荡运动发展史(俄罗斯陆台)。(3)地槽和陆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相互关系。
第十七章 关于沉积建造的基本概念地槽的沉积建造、陆台的沉积建造、一般结论。
下册
第十八章 关于固定形变的概念:形变与应力
第十九章 全形褶皱机理的一些问题褶皱作用中岩层“能干性”的问题;岩层挤成全形褶皱的机理的要素;关于形成定向结构的机理。
第二十章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全形褶皱的形成褶皱带和陆台;缓慢的褶皱作用呢还是短促的褶皱幕?全形褶皱的时期和幕。
第二十一章 全形褶皱的发展史及其与振荡运动的联系褶皱幕在地槽内的迁移;地槽内以振荡运动为背景的褶皱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二十二章 褶皱作用的动力学问题,褶皱作用力的方向全形褶皱的形成条件;地壳内物质沿层面的重新分配是褶皱作用的基础;一些方法上的意见。
第二十三章 断续褶皱和中间褶皱的形成条件形成断续褶皱时潜伏地形的作用;形成断续褶皱的力的方向;断续褶皱在时间上的发展;断续褶皱的形成过程与地壳振荡运动的相互关系;断续褶皱形成过程中的力学改造作用;底辟穹窿的形成条件;断续褶皱的移动;断续褶皱顶部的塌陷现象;断续凹槽;与断续褶皱成长有关的地表的现代变形;断续褶皱与全形褶皱的统一性;中间褶皱的形成条件。
第六篇 断裂构造运动
第二十四章 固体破坏物理理论的若干资料
第二十五章 构造断裂形成的机理自然环境中发生裂割和切割时形成的断裂:拉伸断裂、压缩断裂、切变断裂。
第二十六章 断裂变动形成的构造条件拉伸、压缩、切变,断裂变动的伴生现象,断裂运动的近代呈现。
第二十七章 断裂构造运动在地球构造总的发展中的地位
第七篇 岩浆活动和大地构造作用
第二十八章 侵入的岩浆活动岩基、裂隙侵入体和热液矿脉、层状侵入体,“小型”侵入体,分散的注入体。
第二十九章 喷出的岩浆活动第三十章 岩浆活动及其发展条件概述,若干地球化球问题,岩浆活动过程的一般规律,若干地球化学问题。
第八篇 整个大地构造发展过程及现代大地构造概述第三十一章 关于大洋的构造本性对大洋构造本性的两种观点;大洋构造的研究方法;水深测量法在研究大洋构造上的应用;大洋的构造本性。
第三十二章 整个大地构造发展过程概述
第三十三章 大地构造分区原则不同比例尺、不同目的和不同原则的大地构造图;按构造发育类型的分区。
第三十四章 地球上现代地质构造的简述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澳洲、大洋洲。
第九篇 大地构造发展过程的起因
第三十五章 最重要的几个大地构造假说收缩说、均衡说、布契尔的脉动说、奥勃鲁契夫和乌索夫的脉动说、放射性旋回说、大陆漂移说、岩浆流说、重力褶皱作用说、波动说、岩流层说、放射性迁移说。
第三十六章 构造过程起因的现代概念作为地球发展基础的物质分异作用,地球物质的分异过程对大地构造所产生的结果
几个结论四、H.C.沙茨基之《古陆台比较大地构造学》(1959年)
本书选译了苏联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H.C.沙茨基院士历年所写的有关古陆台比较大地构造学的五篇论文,这些论文是作者从1946年到1955年陆续写成的,分别发表在苏联科学院院报《地质丛刊》和莫斯科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通报》地质学部分上。作者在这些论文中通过对大量地质资料的分析,表述了他对大地构造学中几个重要问题的看法,并且确立了几个规律,为大地构造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选译这本书,基本上可以了解苏联大地构造学派的理论及其学派领导者沙茨基院士的大地构造思想。目录如下:
东欧陆台的构造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大顿巴斯和维奇特体系论陆台与褶皱地槽区的构造关系论囊括陆台和褶搬区的深处变动(伏尔加河流域和高加索)
论巴契尔马拗陷的成因
五、一批更专业性的构造地质学理论著述1.B.B.别洛乌索夫之《构造断裂及其类型与形成构式》(1955年)
本书是介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别洛乌索夫对地质构造断裂的形成和机制方面所作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四章,系统地叙述了构造断裂的分类,构造断裂形成机制,断裂破坏形成的地质条件。
2.И.В.基里洛娃(Кирилова)之《褶皱形成构式的若干问题》(1958年)
本书论述对褶皱形成构式问题的看法,变形构式的现代层内部构造要素,内部构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以及褶皱形成发展构式的某些结论,同时作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地区也做了区域地质构造的论述。
3.A.A.别里茨基(Белицкий)之《构造断裂的分类及其几何研究方法》(1954—1958年四次印刷)
本书作者根据对现有断裂详细分类的批判、分析,和在库茨巴斯构造复杂区域研究断裂形状的经验,提出了较合理的断裂分类;同时还叙述了相应的断裂分析方法,以这种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 不仅可阐明断裂成因,而且可说明岩层断裂部分的相对位置,这对找寻岩层错动部分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4.Б.A.彼特鲁舍夫斯基(Петрущевскии)之《地质现象在地震区域划分中的意义》(1958年)
本书是以有关地震区域划分问题的各种观点的发展历史为背景,来论证划分中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对现有各学派的地震区域划分的方法,给予了比较系统的评述。最后,本书作者Б.А.彼特鲁舍夫斯基教授自己也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划分方案。
5.И.Е.古宾之《地震构造法的地震区域划分问题》(1962年)
地震构造法的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地震工作的经验,总结出地震的分布与构造断裂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可以用地震构造法进行地震区划。
本书共收集了四篇论文:第一篇介绍了地震构造法的基本观点和内容;第二篇是对批评意见的答辩;第三、四篇是作者从事地震区域划分工作的实际经验。
6.Н.И.尼古拉耶夫(Николаев)之《关于研究中国新构造的若干理论和方法问题》(1959年)
本书内容涉及研究中国新构造的任务、理论和方法,欧亚大陆新构造及其表现规律,研究新构造及用以了解大地构造的若干理论问题,以及编制新构造图的原则和方法等,此外,尚有两讲专门谈及与研究新构造有密切关系的黄土问题及在水工建设中工程地质勘查的一些方法问题,对中国绘制新构造运动图多有方法上的借鉴与参考。
7.《论新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的一些问题》
本书选译了有关新大地构造运动与地貌学方面的论文共11篇,着重地论述了地壳运动的现代地质时期,介绍苏联新大地构造图及关于新构造运动结果的绘法,探讨了古生代构造格局在古近—新近纪和第四纪对北天山隆起的影响;其次论述了新生代构造盆地的特殊地貌制图及用地貌学方法来研究地震构造,特别是介绍了苏联学者对中国北部地形发育与地貌区划问题的看法。
其他还有布雅洛夫的《构造地质学和野外地质学》(1955年),帕尔费洛夫等的《构造地质学术语汇偏》(1964年)以及帕夫林诺的《构造地质学与地质制图》(1957年)等。
根据笔者点滴追忆:50—60年代中,虽然以翻译方式采用苏联构造地质学(苏联大地构造学派)为主体论著,作为教材和参考书,但,当时也有一些西方构造地质学方面的重要论著,也广泛传播和参考使用,诸如:
(1){澳}希尔斯(Hills,E.S.)《构造地质学纲要》(Elements of structural geology),潘广明译,龙门书局,1952年、1957年。
(2){美}艾德里(Eardley)《北美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 of North America)1951年1、2。
(3){美}狄塞特尔(DeSitter,L.U.)《构造地质学》,张文佑译,1964年,科学出版社。
(4){美}罗塞尔(Lussll,W.L.)《石油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 for petroleum geologists)徐伟曼译,1964年,科学出版社。
(5){美}罗塞尔(W.L.Lussll)《石油构造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petroleum geology),张文佑译,科学出版社,1964年。
(6){德}施蒂勒(H.Stelle)《比较构造地质学基本问题》(Grundfragen der verglechnden tektonik).(虽无正式译本,但流传甚广)。
(7){美}毕令斯(Billings M.P.)《构造地质学》,王朝钧译。
(8)霍姆斯 B.E.《构造地质学纲要》(9)纽豪士《地质构造与矿床之关系》(10){美}《动力地球学》朱夏译,地质出版社,1976年。
(11)《全球大地构造与石油勘探》(12){德}拉姆塞J.G.《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上、下两册),地质出版社,1991年。
【笔者注】以上所列,为笔者从事编辑工作中查阅过或浏览过的部分论著,多有“挂一漏万”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