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岭及其邻区构造型式的时空变化

2025-04-18 23:29: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变质岩区大型构造的型式同地壳演化进程是分不开的。不同地壳发展阶段的变质岩构造常常具有独特的构造型式。构造型式是构造单元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变化的反映。据马福臣等研究,华北地台南缘太华群地层主要经历四次构造型式的变化:其本来的构造面貌已无法确定,仅以一些沉浮在后期褶皱之中的片内褶皱显示曾发生过第一期构造,广泛发育的片麻理S1(≈S0)成为褶皱F1的轴面构造;横贯全区的复式向型褶皱(F2)枢纽向NW方向倾伏,轴面片理S2强烈置换S1(≈S0)并形成广泛发育的S2与S1合并性面理一片麻理为第二期构造型式;第三期为大型形态宽缓复式向形和背形褶皱(F3),枢纽向170°—300°方向倾伏。(F3)轴面构造折劈理一般发育在转折端,在这些部位常见S3切穿S2≈S1(≈S0);大型褶皱(F4)以NE—SW至近EW方向叠加在前期构造之上,代表太华群的第四期构造型式。同期面理(S4)表现为转折端附近的张节理和共轭节理。

秦岭群的构造期次划分存在有不同的看法。但对新元古代之前构造,其构造期次的划分认识基本一致。

第一期(D1)褶皱(F1)表现为两翼紧闭、近于平行的平卧片内无根褶皱,区域性片麻理强烈地构造置换原生面理,形成S1平行S0

第二期(D2)表现为片麻理(S1)形成大型平卧—倒转和鞘褶皱,产生轴面流劈理(S2)。枢纽走向NW,向SE方向倾伏。

第三期变形主要表现为近EW向平缓开阔褶曲,它们叠加于先期构造之上,使先期褶皱两翼和轴面发生褶皱。(此外,局部地段可见近南北向的开阔褶皱,它们与F3叠加形成受穹窿或构造盆地的干扰格式)。这些构造主要分布在商丹及凤太地区的秦岭群中,与丹凤群明显不协调。鉴于同位素年龄为397.6Ma黑云母闪长岩体侵入破坏上述三期褶皱,秦岭群上述三期构造都是元古宙期间形成的。

宽坪群构造线大致呈EW向展布。宽坪群构造型式的更迭表现为枢纽方向平行而运动方向近于重合的重褶皱和与其伴生的断裂构造,因此宽坪群变形期次的正确划分比较困难。笔者原则上同意张寿广等的结论,即晋宁期为重要的变形变质时期,加里东运动主要表现为在晋宁期构造背景上的退变质作用。B.Sander认为,可以有同构造结晶、后构造结晶,即变质与变形有大致对应的关系。考虑到宽坪群中普遍存在着的低绿片岩到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进变质作用,而加里东退变质作用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并且表现为非区域性的,结合同位素变质年龄资料与区域地层(秦岭群)形变关系的制约,可以将晋宁期变形细分为二期(其时间大约为9亿年和7亿年)。宽坪群构造表现为枢纽方向近EW的共轴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变形的叠加。

一定地区内经历同一构造运动阶段,具有相同构造发育历史和构造特征的总和称为构造层。依据构造层进行构造单元内构造的纵向演化特征的研究是构造地质学的常用方法。任一构造单元,除了它的沉积组合和岩浆活动序列外,还有它特有的变质变形即构造型式更迭的历史。这种特有的变形变质历史往往能提供构造单元横向相互关系的信息。太华、秦岭和宽坪群,在考虑并去除早古生代构造叠加的影响后,它们几乎同样经历了构造线由NW、NE和近EW的构造型式的演化过程,除了以元古宙期间它们为统一大陆或具有统一基底来解释这种构造变形和变质上的一致性外,似乎很难作出更令人信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