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2025-04-12 03:30: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君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其内涵和特质早已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成为某种思维定式、情感取向、生活态度乃至经验习惯,浸润并显现于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本文从器物、植物、动物、食物、家训家谱、俗语民谚等层面,简要描述这种浸润和显现的形态及影响,以求教于方家。

  玉石温润:蕴藏君子之德

  在器物层面,最突出彰显君子文化内涵的莫过于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玉传统。采玉、琢玉、尊玉、佩玉、赏玉、玩玉的历史,已经绵延几千年,至今仍然兴盛不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颇为独特的现象?除了玉作为一种“美石”具有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外,关键在于自殷周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将玉石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相类比,赋予玉诸多君子人格及美好道德的寓意。《诗经·国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诸如此类以玉譬人,赞美君子品性如美玉一般“温润而泽”的话语,在先秦及后世典籍中如繁星闪耀,充分反映中华文化对君子人格的尊崇和推许。中国玉文化的繁盛,很大程度在于其中注入君子文化的灵魂,饱含君子文化的丰厚意蕴。

  在《礼记·聘义》中,孔子与其学生子贡有一段颇有意味的对话。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答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解答“君子贵玉而贱珉”的原因,并非玉少贵之、珉(像玉的石头)多贱之,而在于玉的品质是君子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诸多德行的象征。此外,管子论玉有“九德”说、荀子论玉有“七德”说、刘向论玉有“六美”说等。东汉许慎《说文》在先秦各家之论基础上,进一步概括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玉石润泽,触手生温,犹如施人温暖的仁德;透过玉石纹理,能够自外知内,就像表里如一的坦诚道义;敲击玉磬,其声清脆远扬,恰似给人教益的智慧;玉器可以摔碎,但不会弯曲,仿佛坚贞不屈的勇毅;玉石虽有棱角,却不伤害别人,正如君子洁身自好行止有度。这里表面谈的是玉,实质是赞美君子品格,在赋予玉诸多美好品德的同时,也提醒君子时刻以美玉的品性要求自己,高扬着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