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不用太担心,现在血管瘤治愈率很高。愈后恢复良好。目前,对血管瘤治疗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治疗所有类型的血管瘤。应根据肿瘤的类型、部位、深浅及病员的年龄等因素而定。常用的方法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冷冻外科、硬化剂注射及激光照射等。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如果血管瘤不断增大,症状比较严重的话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注意避免用手进行挤捏造成刺激加重病情。
根据统计的数据来看,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时间早的在宝宝一两个月大的就接受治疗了,在一岁多的时候治疗的也很多。所以,治疗时间并不是固定的。
最佳的治疗时间要根据几点来看:
1、血管瘤生长的部位及大小。1岁是血管瘤病症的分水岭,有些轻微的血管瘤症状随着年龄增长会自行消退,也有部分会越来越严重。
2、婴幼儿的承受能力。对于父母担心孩子能否承受这一点,也是医学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现在的治疗技术一般都是非常先进的,温和高效,孩子也是能够承受的。
如果宝宝的血管瘤比较特殊,需要尽早的治疗,如果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可以在1个月以上,先进行药物治疗,等到宝宝大一些,三个月的时候辅助硬化或者激光治疗等。
一、 血管瘤的危害
(1) 影响美观:大部分血管瘤位于头面部,严重影响美观,对患者及其家属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2)影响功能:向周围组织侵入,影响周围器官正常的功能。
(3)瘤体出血:大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
(4)发育异常:压迫周围正常的组织,导致发育障碍,影响骨骼生长,肢体严重畸形。
(5)破溃:血管瘤长的过快或摩擦导致破溃、感染,产生恶变可能。
1、头面部血管瘤如:眼睛部位的血管瘤容易侵犯到眼球或引起青光眼等并发症。
腮腺部位的血管瘤容易压迫或损伤面神经引起面瘫。
鼻孔血管瘤可能堵塞鼻腔,造成鼻翼畸形。
口唇血管瘤因为吸奶或进食摩擦,容易破溃造成唇部畸形。
耳廓因血液循环差,血管瘤破溃后容易感染。
2、四肢躯干血管瘤如:部分血管瘤生长速度快,容易侵犯肌肉组织、骨质或关节部,会造成局部位置疼痛,更严重的可引起关节畸形等功能障碍。
3、会阴部血管瘤如:这个部位的血管瘤经常受到婴儿大小便刺激,容易破溃出血,创面经久不愈,愈合后常常引起局部畸形。早期治疗是预防破溃的最有效措施。
4、关节褶皱部血管瘤:长在褶皱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肘弯等)因为汗液浸润,关节活动致皮肤血管瘤摩擦,所以很容易破溃出血,后期愈合后留瘢痕,导致关节活动异常。故因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破溃和瘢痕形成。
二、 血管瘤的并发症
溃疡是血管瘤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为血管瘤压迫导致的发育障碍、视力损害、上呼吸道阻塞、耳道阻塞、卡-梅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全身多处出血危机生命)等。大的血管瘤会引起循环血容量增加,导致心室肥大、心力衰竭。
血管瘤(hemangioma)又称为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系真性血管肿瘤,由中胚叶的正常血管组织过度增殖所致。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其次为四肢和躯干。发生率在新生儿为1.1%~2.6%,约有30%在出生时即可见到,通常在出生后2周或4周时缓慢生长,因而1岁时的发生率为10%~12%。女婴较男婴为多,比率为2~5:1,多发者占15%~30%。
脉管组织系指血管和淋巴管组织,脉管疾病(vascular lesions)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s)2大类。过去文献上对其命名和分类一直比较混乱,治疗方法也无统一标准。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提出依据血管内皮细胞特征进行分类的观点,认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病变,临床上应予明确区分。在Mulliken分类的基础上,Jackson等(1993)根据血液流速和动静脉分流速度,将血管畸形进一步区分为高流量和低流量2种。
进一步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证明,过去所称的毛细血管畸形实质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畸形。据此,Waner和Suen(1995)提出了脉管病变的新分类,并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2002全国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经过充分讨论,一致建议采用Waner和Suen提出的新分类。
血管瘤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约3/4小儿血管瘤在出生时就已存在,其余的也在1岁内出现,女婴较男婴多见。血管瘤好发于颜面及四肢皮肤,影响美观,还可因外伤、摩擦、搔抓出血,而引起细菌感染。有些血管瘤生长先快、后慢、甚至会自行消失。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婴儿血管瘤的生长情况,做好家庭护理,掌握最佳时机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