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创作也体现了他风格的转变,其中最明显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抒情性,内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的英雄性。如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钢琴奏鸣曲e小调(作品90)、A大调(作品101)、c小调(作品111,)及弦乐四重奏作品127、131等。
2.抽象性,复杂性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以往作品的标题性。贝多芬晚年对现实的愤懑与对理性和和平的追求、他的抗争与思索等各种矛盾的体验,以更为深刻、更为复杂,更为抽象的方式表达出来。他晚期作品更多使用了对位性的织体和复调来表达他的这些体验。从某种意义讲,这也是他多年潜心研究巴赫创作经验的收获。
3.在结构方面,贝多芬的许多晚期作品打破了古典传统,如钢琴奏鸣曲作品111只有两个乐章,而弦乐四重奏作品131却有七个乐章之多。此外,贝多芬更有意识地打破和模糊段落之间的界限,使乐曲产生持续性的效果,改变了古典主义那种结构清晰段落分明的风格特点。他的许多具体做法被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所继承。
欧洲音乐史的古典时期,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3个人之中,只有贝多芬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进入创作的,他的一生经历了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激烈变革的几个重要阶段,他的世界观、艺术观的形成及音乐创作,同整个社会的动荡和德奥这时的思潮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贝多芬的作品在本质上与前两位大师不同,他既是古典音乐风格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开创者。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在启蒙主义和法国革命时代成长的德奥作曲家社会地位在改变,他们对自由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有了更自觉的认识。他的创作,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表现个人的体验和思想。贝多芬在技法上发展了古典主义的传统,特别是对奏鸣交响套曲的贡献方面尤为突出。而他模糊乐章之间或段落之间的界限,许多作品具有音画或标题性音乐的观念,在交响乐中使用人声,以及对小型体裁加以修饰和提高等方面的做法,表明他已经采用了或者预示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某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