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中的想蕴和识蕴有何区别?

2025-04-07 05:40: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三者为识,即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回答2:

可以查读经典《大乘五蕴论》。
色受想行识这五个蕴的排列,是由粗到细的。
色蕴里面包含最粗重的物质层面的,后面几个蕴主要是非物质层面,并且精细度是逐渐递增的。
想蕴里有识蕴参与,识蕴里未必就有想蕴,因为想蕴相比识蕴要粗重。
就五蕴来说,是从粗到细的,前面色受想行四蕴,都需要识蕴去完成的。所以,粗的里面会
包含细的成分在里面,但细的未必就包含粗的。
蕴是一种蕴集,概念范围并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一种集合体。
举例:
就人来说吧,人是五蕴组成的,色蕴是最粗的,也是范围最大的,她包括物质身体在内。就色蕴来说,除了物质身体之外,另外身体觉受应该就是受蕴范畴,身体的生老变化就是行蕴范畴,身体有阿赖识的执持,就是识蕴范畴。
比包含物质的色蕴略微细的就是受蕴,人有时会突然冒出来很多过去的人事物的场景图,接着心理会有快乐和难过等感受。快乐和难过的感受这属于受蕴的范畴。快乐和难过也是变化的,也有起有住有变有灭,这是行蕴范畴,所以受蕴里也是有比之更细的行蕴存在。快乐和难过一定需要识去参与的,所以受蕴里也有比之更细的识蕴存在。
比受蕴略微细的就是想蕴,人的脑海里有时可能会突然冒出来很多过去的人事物等场景,但是并没有任何心理上的受,所冒出来的人事物场景这属于“想蕴”的范畴。场景也是变化的,也有生有住有灭,这是行蕴范畴。所以想蕴里也有比之更微细的行蕴存在,同理也有更加更加微信的识蕴存在。
比想蕴略微细的就是行蕴,比行蕴略微细的是识蕴,请结合上述论述去推理参究吧,不再赘述。
(仅供参考)

回答3:

不阐述概念了,概念随便百度都是统一的,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你的舌头和一块糖均为色蕴;当你的舌头接触到糖感觉甜,此为受蕴;因为甜你心里开心,此为想蕴;开心了还想吃,此为行蕴;吃完之后你思考为什么糖会甜?为什么你喜欢吃甜的?等等问题此为识蕴。
一家之言如果不对请大家指正

回答4:

五蕴本来没有区别,因为五蕴皆空。若说有区别,那么,有区别的不是五蕴,而是我们的心。

回答5:

想属于意识范畴,识应该是六根对六尘后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