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整个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壮大发展,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尊重、文化认同、文化交融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不断,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传统文明,也是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经过长期交汇,充分交流,最终达成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条件下的文化共识。可以说,中华民族就是以文化理解、文化尊重、文化交融为背景而形成的、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共同体。所以,就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特征而言,她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始终牵引中华各民族不断进步发展壮大的文化内生力量和民族复兴动力。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所撰写的《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中提出,后世许多历史学界和人类学界的著名学者逐步进行了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的论述。而就梁启超当时提出问题时的背景而言,相信他是在审视整个世界大环境的基础上,从拯救延续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以及长期生存在此古老疆域的各个民族未来发展前途角度出发而提出的。
他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有着十分鲜明和十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中国这个古老国度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各自的文化表现形态,或多或少地镌刻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的历朝历代,并曾经和正在不断上演着永不落幕的文化曲目。
在这个文化曲目中,大大小小的民族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时而是主角,时而是配角,时而反串,时而退出,有的甚至是永远地离去……这个文化曲目的主题,就是长期形成、彼此认同,共同秉持并持续发展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自立,就是中华文化的自立;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崛起!正是中华文化,牵引、拉近、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