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夺位后李隆基没起兵讨伐是心灰意冷还是没有本钱起兵讨伐了呢?

2025-04-12 20:28:3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李亨私自在灵武登基,李隆基不但没有讨伐,还给儿子补发了继位的合法程序,自己则退居二线做了太上皇。李隆基这么做到底是心灰意冷?还是缺少本钱?都沾点边,但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再出现内耗,大唐必亡!晚年的李隆基终于又英明了一回!


安禄山攻破长安后的大唐危局

安禄山的造反完全出乎李隆基的意料,可以说大唐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安禄山打了个偷袭,这就是安禄山起兵初期势如破竹的原因。

潼关失守后,长安已经门户大开。自知大势已去的唐玄宗,带领部分皇家子弟和后宫人员,仓皇出逃。

唐玄宗末年,大唐的中央军本来就出于弱势,在潼关之战中仅有的一点兵力丧失殆尽。两京失守,皇帝逃往,安禄山登基,按正常逻辑,大唐即使不算亡,也是个流亡政府了。如果安禄山不犯错误,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接下来可能就是大唐最后的残阳。


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我们对照一下南宋、大明的灭亡,就会发现,大唐此时比南宋、大明还要窘迫!南宋起码还有民心,大明起码还有重振人心的南明政府,大唐还有啥?

有人说,还有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等忠臣和各大节度使。对,也不对!其实那时候从军事实力上唯一可以抗衡安禄山的,只有各大节度使了。可问题是,山河破碎的情况下,朝廷对节度使还剩下多少号召力?肯定有不少人坐上墙头两边看,与其吊死在李唐一棵树上,何不拿手上的资本,取媚于新主子!

这种潜在的危机如果不清除,大唐最后的一点抵抗力量,恐怕就是安禄山的捧脚汉!


李隆基已经不是重整山河的最佳人选

不大乐观的是,节度使们缺少继续效忠李唐的充足理由,满天下都知道,国家弄到这个程度,坐在金銮殿上的老皇帝,才是罪魁祸首,是他亲手毁了大好山河,是他把百万生灵推入死地。此时的唐玄宗,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他的神话已然破碎!

在马嵬坡,有个叫郭从谨的当地老人,直言不讳地当面批评李隆基远贤臣、近小人,听信谗言,导致国破家亡。

回答2:

是没有本钱起兵讨伐,此时李隆基在四川避战乱,自顾不暇,虽然不满意李亨夺位,但表面上仍承认。

回答3:

确实是没有任何的悲切了,因为在之前的几场战争当中已经损失了大部分的资本钱

回答4:

没有本钱起兵讨伐了,因为李隆基过度宠爱杨贵妃才发生安史之乱,所以人心已经对他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