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坡桥
位于城西,成温公路经此,清水河穿境而过。四周为苏坡公社,属粮、油、菜产区,面积0.32平方公里。解放时属温江县苏坡镇,1956年划归成都市区,1958年属苏坡公社,1981年从金牛区苏坡公社划出组建街道办事处。
据出土汉碑记载,今苏坡桥一带古为“黑窑街。”
苏坡桥传为宋文豪苏东坡捐款所建,当时,此地住烧窑工人。因南河无桥,每日必须涉水而过。桥成,百姓感谢苏东坡捐款之德,因而取名曰苏坡桥。
苏坡桥为五墩青石大桥,历代均曾维修。古苏坡桥对联曰:听长公当年曾吟大江东去;愿吾辈今日齐作砥柱中流。1912年编写的温江县志,载有前人咏苏坡桥诗:客去亭何在,桥空水长流,可怜歌咏池,犹带宋时秋。
清代重建清水河桥,为纪念苏东坡借道于此得名。
苏坡桥镇上还有苏坡亭、苏坡公园、苏坡图书馆等纪念性建筑,现均不存在。清时苏坡桥东建有川陕总督岳钟琪藏书楼,乾龙二十八年(1763年)改建为玉皇楼。
辖区自东向西延伸,呈条形,场沿路筑有苏坡路,苏坡东路,苏坡西路。三环路苏坡立交桥东
苏坡立交桥位于成都西三环路上。桥下是近年来新打造的人文景观《川剧长廊》。 抬眼望去,苏坡立交桥是三环路立交桥中规模最大、区域最宽,最雄伟壮观的,其曲直交错,走向更广。欲俯瞰它的几何平面,除非航拍。桥上桥下,车龙游动。虽然一派繁忙,但却秩序井然。雨后天晴,车过无尘,绿地清新,苍翠葱郁。那被彩绘脸谱装饰如林的桥墩便是《川剧长廊》了。
步入《川剧长廊》,中央有一个传统形式的“坛”。直径11米的圆“坛”上,镌刻着100个川剧剧名,因此这儿叫做“百戏台”。在百戏台上,高耸着3根12米高的桥墩,其表面从顶到底已完全被川剧脸谱的基本图案装饰起来,让人感到浓浓的川剧色彩氛围已弥漫于空间。百戏台的中央,镌刻着介绍川剧简史的《川剧古今记》。圆台内圈的斜面上,线刻32幅川剧舞台速写,如《白蛇传》、《拾玉镯》、《秋江》、《长板坡》、《八郎回营》等等。在这内圈斜面上,还有川剧常识介绍,如介绍唱腔常识的“昆、高、胡、弹、灯”,角色常识的“生、旦、净、末、丑”,脸谱常识的“红、黄、蓝、白、黑”,表演常识的“手、眼、身、发、步”等。外圈的斜面上,排列着经典川剧的花岗石浮雕,有《鸳鸯谱》、《拉郎配》、《凤仪亭》、《责夫点将》等等16幅。细读百戏台上的介绍,对这因移民文化而结晶的川剧会有更多的了解。
百戏台两侧,顺着立交桥方向,有两条各长200米的脸谱长廊。一共有28根由桥墩而装饰成的立柱,上面有56幅色彩鲜艳明快的川剧脸谱。每张脸谱的幅高大约近3米,蔚为大观。虽然川剧变脸大师已逝,但川剧艺术更加百花争艳,川剧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也许能告慰大师的在天之灵。
脸谱长廊的尽头,共有4个对称的小戏台,寓意“唱、做、念、打”。各戏台两侧的立柱上,镌刻着梨园内容的楹联。戏台下沿是长卷川剧浮雕。戏台前有一个小看场,场地中央的地面上浮雕芙蓉花,场地四周有雕栏围合。戏台四周设置了小型的演出聚光灯。这儿是现代化包围中的梨园圣殿。古往今来,梨园脸谱蕴藏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梨园艺术演绎着世间的离合悲欢。梨园——市井民俗的缩影,民族文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