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来描写一个母亲的至情大爱,那就是为子缝衣。唐诗中写"捣衣"的诗较多,那多是写女子为戍边的丈夫准备寒衣的典型行为;为区别于捣衣,孟郊写母爱则选取的是缝衣的动作。"手中线"和"身上衣",将母与子联系起来,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密密缝"和"迟迟归",又刻画出了慈母的一片深情和内心的矛盾:孩子还未出行,做母亲的就盼着他早日归来了,但谁又知道孩子会在何时归来呢?唯一的寄托就是将衣衫缝得更结实一点吧。正是从这充满慈爱仁怀的生活细节出发,诗人最后用恰切的比喻,道出了天下儿女们的心底语:要报恩,但儿女们的寸草之心又怎能报答得尽深厚博大的如春天阳光般的母爱呢?诗至此,全篇达到一种母子亲情的融合极点,这种纯情至爱是如此淳厚真挚,又是这般炽烈深长,能深深唤起天下儿女们的深切记忆和浓郁真情。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升华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