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つれづれぐさ, Tsurezuregusa),吉田兼好法师著,日本中世文学随笔体的代表作之一,跟清少纳言著作的《枕草子》和鸭长明著作的《方丈记》同被誉为日本三大随笔之一。
一般认为,《徒然草》於1330年至1332年之间写成。《徒然草》由一篇序段以及另外二百四十三段组成,主题环绕无常、死亡、自然美等等。
徒然草
序段:竟日无聊,对砚枯坐,心镜之中,琐事纷现,漫然书之,有不甚可理喻者,亦可怪也。
第一段
人之生于此世也,所求殊多。天皇之位,固已极尊,天潢贵胃,迥非同凡种,亦高不可攀。摄政关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非可妄求,自不待言。至于一般贵人,身居宿卫,受舍人之号,未可小视。其子孙之零落者,犹有流风余韵。等而下之,则有因各自之身分,逢时得意而傲然自视不凡者,甚无谓也。世间若法师之不足羡者,鲜矣哉!清少纳言:人“犹如木屑”,诚哉斯言。法师说法,尧尧一世,其势炙手可热究何可取?增贺上人似有云,汲汲求名,有违佛陀教义。然而一心舍世皈教者,则甚有可羡之处也。
容貌秀美,人所欲也。苟有所言,人皆乐闻,又非喋喋利口之辈,亦使人终日对之而无倦容。至若风采堂堂而才德不足以副之,则实令人叹惜也!
品德容貌受之于天,姑置之勿论可也。至于心术,可望日进于贤,了无止境。容貌气质之佳者,如胸无点墨而日与无品无貌之流为伍,甚至为此辈所制服,此则甚非本意所及者也。
余之所望于男子者,修身齐家之实学,善诗赋文章,通和歌管弦之道,并精于典章制度,能为人表率,斯为至上。工书而能信笔挥洒,善歌而必中节拍,对酒苦辞不得,亦能略饮以为酬应,此于男子,比为佳事。
第二段
不记古圣代之政事,不知民间疾苦与邦国忧患,唯豪奢是沿,而恶居处之湫隘者,何不思之甚也!
九条殿(藤原师辅)之遗诫中有云:“始自衣冠,及于车马,随有用之,勿求美丽。”顺德院(顺德天皇)曾记禁中诸事云:“天皇服制,以粗制者为佳。”
第三段
长于万事而不解风情之男子,犹玉卮无当,甚不足取也。彷徨失所,霜露沾衣,既惧双亲之告诫,又畏世人之非难,惴惴不安,左右为难,乃至虽常独寝而夜不安枕,殊为有趣也。然非枕缅女色,更使女方知不可轻侮,庶为得体。
第四段
心中不忘来世,平居不远佛道,此实深获我心也。
第五段
身遭不幸而忧思甚深者,率尔落发皈佛,此实不足取。何如紧闭双扉,若存若亡,于一无所待之中静度流光,此则余之所望者也。显甚中纳言(源显甚)云,以无罪之身而思一望配所之月,余深有同感焉!
第六段
自身尊显亦以无子嗣为佳,况碌碌之辈哉!若前中书王(兼明亲王)、九条之太政大臣(藤原伊通)、花园之左大臣(源有仁)皆愿及身绝嗣。染殿之大臣(藤原良房)亦云:“无子孙乃大佳事。有子孙而不肝则可悲已!”语见世继翁之故事。昔圣德太子修造御墓时亦云:“此处应断,彼此应切,欲令绝子孙之后。”
第七段
若无常野露水消,鸟部山云烟常住,而人生于世亦得不老不死,则万物之情趣安在?世间万物无常,唯此方为妙事耳!
观夫受命于天之生物,其生命未有长于人者。若蜉蝣之朝生而夕死者有之,若夏蝉之不知春秋者有之。以舒缓之心度日,则一年亦觉悠悠无尽;以贪着之心度日,纵千年之久,更何异一夜之梦!于不得常住之世,而待老丑之必至,果何为哉!寿则多辱。至迟四十以前合当瞑目,此诚佳事也。
过此则了无自惭形秽之心,唯思于人前抛头露面,且于夕阳之日,贪爱子孙,更望能及身见彼等之荣达,一味执着于世俗名利,而于万类情趣一无所知,思之实可悲可厌也!
第八段
能迷惑世人之心者无如色欲。愚哉人心!夫人虽知香非常有,只暂时熏附于衣裳之上者,然此难以名状之香必使心中忐丐不已。昔久米之仙人见浣女足胫洁白而失其神通力。盖手足之肌肤丰艳如凝脂,此乃肉身本来色相,其为惑宜也!
第九段
妇人美发,至引人瞩目。至于其人品气云云,纵非对面,聆其数语亦能能知之。凡诸妇人,苟有所为,常使男子心荡神移,然妇人恒亦寝不安枕,乃至不惜身自荐,甘为不堪之事,此皆心怀色欲故也。
夫爱着之道,实根深而源远。亦尘之乐欲虽多,皆可离弃。就中唯爱着之惑难断,老幼智愚莫不皆然。
是故以妇人之发为纲,则大象能系,以妇女之屐削而为笛,鸣之则秋鹿毕至。自惟应防慎恐惧者,即此惑也。
第十段
住居总以安适为宜,虽如逆旅,但仍有其情趣也。
高人静息之处,月光流入,别有一番沁人心脾之力。非若为代流风,唯尚欲恶,甚无可取。唯古木成行,庭草不修,颇饶野趣焉。篱垣之类亦当景色动人。至若常用之物,均应古意盎然,毫无造作之气,始足以发人雅兴。
若夫唐土与日本之器物纷然杂陈,皆百工尽心磨造之物,备极精巧;乃至庭前草木,亦无不挠其本性,横加摧残,望之令人不知快,甚为可厌!如此等地,岂堪常住!况余每一睹此,自忖焉知此不于瞬间与烟火同归于尽耶?!
概言之,见住居之情状,即可知主人之人品气质也。
后德大寺之大臣(藤原实定)于寝殿张绳以防鸟。西行(佐藤义清)见而问曰:“鸟来何碍?此公心胸竟若是乎!”闻此后不复至。绫小路之宫所居之小坂殿(性法惠亲王)之栋亦曾张绳。余因忆及西行之事。殿中人曰:“乌集池上以蛙为食,亲王见而悯之!”此则又为大佳事,德大寺之所为或有故亦未可知也。
第十一段
神无月之际过名栗栖野之地访某山村。循多苔之小径行甚久,山村深处始寂然一庵在焉。落叶之下笕中流水,冷然可听,此外则别无他音。菊花红叶等散落净水板上,乃知此地仍有人居住。
因思如此陋居竟亦能居住,不禁感从中来。又前方庭园有巨柑一株,结实累累,唯树之四周绕以篱栅,备之甚严,略觉扫兴耳。然如无此树,或庶几焉。
第十二段
志同道合之友从容交谈,无论所谈及为有趣之事抑或世间琐事,皆得相与披肝沥胆,诚乐事也!
唯此等人至不易得,若于对谈者之意见了无异议,则与一人独坐何异?!
吾人交谈时,有完全倾倒于对方意见之友,亦有意见略相左,口称“余之设想则不如是”而加以争论,并谓“唯其如是,故余之意见如是”云云者。余意此可慰无聊之心情。有于世情略有不满而与余之所思相径庭者,亦可稍慰寂寂,然终究两心悬隔,意有未足,与面对知友不同也。
第十三段
一灯之下独坐翻书,如与古人为友,乐何如之!书籍云云,《文选》诸卷皆富于情趣之作,此外如《白氏文集》(白居易文集),老子之言、南华诸篇并皆佳妙。我国上世博士等之著述亦多高妙者。
第十四段
和歌者终不失为富于情趣之物也。山野贱事一经吟咏亦别有味。乃至可憎之猪一经咏为“卧猪之床”即有雅驯之感。
近世和歌,读来虽亦有略能发人感兴处,终觉不若古歌之多言情趣也。
贯之“把丝搓到一起就细不了”之歌,传为《古今集》中之歌屑,然今世吟咏家能臻此者复有几人!当时之歌,无论体式与词句类此者实甚多也,然何以只限此歌,谓之歌词,实不可解。《新古今》中“连留在山峰上的松树都显得寂寞了”一歌亦称歌屑,则确有琐碎之感。但此歌于集体评判时却定为佳作,后更蒙褒将之典,事具载家长之日记。
和歌之道虽云与古无异,然今人相互吟咏之相同歌词、歌枕却与古人所咏者迥异。古人之作平易自然,格调清新,感人亦深。
《梁尘秘抄》中郢典之歌词,亦多饶情趣之作。昔人纵随口吟咏之词句,聆之亦均觉有味。
第十五段
时出小游,无论何地,均足以一新耳目。乃于彼处,漫步四跳,于田舍山村等,必能多见新颖之事,若有上京便人,则可托送书信,告以“此事彼事便中务析办妥”云云,实有趣也。
于此等地,万事皆足以惹人情趣,乃至随时用具,其佳者望之亦更觉生色。才艺之士与风度之士,莫不较寻常更加兴味盎然。
或只身潜入寺社等处参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