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古诗,大部分人首先可能就会想到唐诗了。其实,不然。一般我们把故事分为两大类,一、古体诗;二、近体诗。区别在于,古体诗可以不讲究平仄、对仗、粘连和押韵。
而近体诗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格律诗了。如果按照年代来粗分,古体诗指的是唐朝以前,也就是春秋到隋朝。比如《诗经》等等(当然初唐时格律诗还未完全规范,诗人们所作也大部分是古体诗)。
而唐以后,特别是唐中期以后,都叫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因为唐开始慢慢地,规范了诗的韵律,更注重诗句的平仄,对仗等等。比如大部分的《唐诗三百首》收录的诗。(当然这样分也不完成正确,在中晚唐也出现了很多古体诗。)
另外提一下另外一种诗体,那就是现代诗。或者叫散文诗。像《再别康桥》这种诗就被称之为现代诗或者散文诗。这种诗主要出现在五.四运动之后。
格律诗分为,绝句(四句)、律诗(八句,而且颔联3-4联和颈联5-6联必须对仗)、排律(八句以上为排律)。当然以绝句和律诗居多。从字数上来说,通常有,五言、六言、七言,但通常还是以五言、七言居多。
格律诗,讲究的是对仗、粘连、押韵和平仄。格律诗绝句的第二和第四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律诗的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第一句都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判断是否押韵的依据《平水韵》和《中华新韵》。但是不能同时混用《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关于平仄,就要说下现代汉语的四声和古语四声,现代汉语一、二、三、四声,我们称之为“阴平”、“阳平”、“上升”和“去声”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古代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平”为平也分阴平阳平,上去入为仄。古代四声平等于现代汉语一二声,上和去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但是入声则是不规则的,入声字可以是一二声,也可以是三四声(从规则上来说入声字是学习格律诗最难的一个难点,因为入声字可以是四声中的任意一声,它不但影响格律诗的平仄,还影响到押韵)。所以才出现了《中华新韵》。
当然如果学习格律诗,个人建议还是按《平水韵》来学。而自己创作,则可以押平水韵也可以押新韵。格律诗要求非常严谨,所以格律诗的平仄有它规范的句式。
拿五言绝句来说,标准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种。当然这个也不是固化的,在遵循一些规则的情况下,这里的平仄也可以适当的改变(这就是大家说的一、三、五不认二、四、六要分明)。除了押韵和平仄,还要遵循什么规则呢?
1、相替(每一句第二和第四个字必须平仄相反);
2、相对(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平仄相反);
3、相粘(第二和第三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平仄相同)。
但是,有些时候一些人写出了极好极好的句子,而平仄又出律了,怎么办?这就又牵扯出一个词,“坳救”就是用本句其他字的平仄,或者下一句相关字的平仄,来弥补因为极好句子而产生的平仄不符。(这里要注意不管怎么坳救,都不能产生“孤平”、三平尾或者三仄尾)。
用经典的一首诗来举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先押韵,“流和楼”押平水韵,下平声十一尤部。
再看平仄,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现代汉语应该是一声平声,但是“白”字是入声字,所以白是仄声)。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本应平平平仄仄,但是按1-3不认的原则这里没出律)。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再看相替,每句2、4字都是相反平仄(日山,河海,穷里,上层)。相对,一二,三四第二字平仄相反(日河,穷上)。相粘,二三句第二字平仄相同(河穷)。关于七绝,和五绝的规则是一样的,就是在前面加上平仄相反的两个字。而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于绝句来说就是多了两幅对联。
很多人都觉得诗词格律很难。其实,诗的创作难的不是格律,而是诗句本身。单就格律来说,稍微有些基础的,静下心来两三个月就可以入门了。
正式定义为: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诗体的一种。通常指五言或七言的律诗、绝句和排律。因其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故称格律诗。格律诗产生于 南朝 齐 ,至 唐 代发展成熟,直至近代一直为我国诗坛的主要诗体。因其区别于古诗,又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格律诗分绝句和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篇式、句式,字数都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需遵守一定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