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血型的父母,最容易生出溶血病的孩子?

2025-04-16 21:21:4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溶血症有两种,一种是ABO溶血,一种是RH溶血,好在我都没有碰到,因为我的血型既不是O型血,也不是RH阴性血。

第一种是ABO溶血,一般母亲是O型血,主要是A型血胎儿更容易引起。

如果父亲是非O型血,就是A型或B型血,或者AB型血,容易引起胎儿血型与母亲不同,胎儿会同时遗传父亲和母亲的血型抗原,组成自己的血型抗原,有可能会与母亲的血型不同,产生溶血。

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AB型血时,胎儿百分之五十概率为A型血,50%概率为B型血,这种情况出现的溶血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而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A型血时,胎儿百分之五十几率为A型,百分之五十几率为O型,这种组合发生溶血的几率也很高,

其他类型的组合概率低一些,但是主要是母亲和婴儿的血型不合,会产生婴儿血型的抗原的情况,就可能发生溶血。

第二种是RH溶血,则是发生在母亲的血型是RH阴性血型时,就容易发生。

中国人370个人中间才有一个是Rh阴性血,我有朋友就是RH阴性熊猫血,这种血型很麻烦,输血的时候一定要找同样血型的人互相帮忙,如果输入了RH阳性血,就会产生抗体,到时与体内的宝宝的血型会有排斥反应。

在第一胎时,只有母亲有输血史,流产史时输入了其它血型的剌激才有可能出现溶血,因为第一胎的宝宝血型如果和妈妈的不一样的话,妈妈体内会产生抗体,到生第二胎时更容易出现溶血。

溶血症的表现:

在胎儿刚出生24小时内,迅速出现黄疸。

严重溶血还会导致胎儿贫血,肝脾肿大,甚至核黄疸,胎儿时期还会发生胎儿水肿。

溶血症的治疗方法:

1.照蓝光,治疗黄疸。

2.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阻止抗原与抗体反应,减少溶血。

3.注射置换抗体,降低胆红素。

O型血的妈妈要在宝宝出生24小时内,密切的观察,宝宝如果出现了黄疸就立即通知医生。

RH阴性血的婴儿母亲在孕期可注射抗D,如果出现抗体浓度升高很快,在孕期可以进行血浆置换,以降低抗体浓度,孕期可以进行多次血浆置换,以延长孕周。

愿大家宝宝都健康成长,都不发生溶血症!如果可以的话,请给格格点个赞。

回答2:

病情分析:ABO血型不合的母亲大多是O型血,当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血或是B型血时,胎儿血液中的A或是B抗原,因某种原因进入母血后刺激母体产生血型抗体,次抗体通过胎盘在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体内的A或是B抗原发生结合,而引起胎儿红细胞凝集,继而溶解而出现溶血,引起水肿,贫血,肝脾肿大,和生后短时间内出现进行性重度黄疸,即成为ABO血型不合溶血。

回答3:

o型血和其他血型溶血的概率都很大

回答4:

溶血病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种免疫性溶血称为新生儿溶血病。病因由于母亲的血型与胎儿(或婴儿)的血型不合。这种不合表现为:由于妊娠、输血等
因素引起外来血液的敕激
母亲体内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与胎儿(出生前)或婴儿(出生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大量破坏血中的红细胞,而引起溶血。
轻则发生产后新生儿溶血病(临床症状为黄疸),重则发生晚期流产。
本病以
a

b

o
血型不合最常见,其中最多见的是母亲为
o
型、胎儿(或婴儿)为
a
型或
b
型。第一胎即可发病,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母亲为
rh
阴性,胎儿为
rh
阳性而血型不合也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一般第一胎不发病,而从第二胎起发病,但如果
rh
阴性的母亲在第一胎前曾接受过
rh
阳性的输血,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rh
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较
abo
血型不合者严重。
临床表现:
一.皮肤与巩膜(白眼珠)明显发黄,常于出生后
24
小时内或第
2
天出现,
48
小时内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浓度急剧上升超过
12

15mg

dl
,甚至达
20mg

dl
以上。
二.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三.肝脾肿大。
四.神经症状如有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继而抽搐(表现为两眼凝视、眨服、四肢阵阵发硬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张),有时尖叫等表现即称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常于血清胆红素达
20mg

dl
以上时发生,是由于间接胆红素进入脑组织中,损伤脑细胞所致。
五.多有发热。严重病例因呼吸衰竭或肺出血死亡。发生核黄疸而侥幸存活者,常有神经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运动障碍及手足徐动症等。
临床诊断:
一.孕妇过去是否有过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输过血否,或前几胎小儿有无重度黄疸表现。
二.了解孕妇过去是否有过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输过血否,或前几胎小儿有无重度黄疸表现。
三.检测母、婴的血型(
abo

rh
血型),以确定血型不合的存在。
四.对婴儿进行各种血清学检查,以确定血型抗体的存在。如抗体阳性则表明存在
abo
血型不合或
rh
血型不合。
临床治疗:
目前,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方法有:
静脉
注射丙种球蛋白;蓝光照射;换血疗法等。
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病因是母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同族血型免疫反应的遗传性疾病。轻型的新生儿溶血所出现的黄疸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疽相近似。而重型溶血可出现死胎、流产、早产等,或出生后因贫血、水肿、心力衰竭而夭折。幸存者由于重度黄疸等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引致脑神经细胞核黄染而产生胆红素脑病,此时死亡率仍高,存活者将留有终生残疾。
胆红素脑病过去又称“核黄疽”,其实不仅大脑基底核、视丘下核和苍白球等神经核被黄染,大脑皮层、脑膜及血管内膜也受累。所以说由于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胆红素脑病对脑形成了广泛的损害,这些损害不可逆,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使孩子产生智力落后、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力语言障碍及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这里应提醒注意,后遗症可出现在生后2个月一3岁,因此凡有过重度新生儿溶血病的婴儿,都应在医师的监护下直至孩子
3岁,以便早期发现智力有无问题,而不应认为孩子“不会有问题”。海南省血液中心可以做这种检查的.